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本報記者  吳月輝  王  玨

2020年11月16日16: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兩項重要考古成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復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系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的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相關明確的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征研究深入,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証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道了發現於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鑒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此項研究揭示,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遺址,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然而,該化石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非常有限。

  多年來,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展開了更進一步的發掘研究。

  由蘭州大學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特聘客座研究員張東菊帶領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並邀請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他們發現,遺址內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

  研究人員根據沉積物特征的不同劃分了10個地層,共收集到1310塊石制品和579塊動物骨骼碎片。再分別用光釋光和碳14技術進行測年,最終確定白石崖溶洞遺址的可靠年齡距今約3萬—19萬年。

  “洞穴沉積物的多指標分析顯示,地層堆積主要為原生堆積,考古遺存未經過明顯擾動。”該研究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張東菊說。本研究的最后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等人運用沉積物DNA技術,試圖尋找可能的古人類痕跡。

  “我們通過實驗,一次性嘗試捕獲釣取242個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DNA。”付巧妹說:“分析顯示,沉積物中的動物古DNA包括犀牛、鬣狗等滅絕動物,這與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一致。我們還成功獲得了古人類的線粒體DNA,進一步分析顯示其為丹尼索瓦人DNA。”結合地層測年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現於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前后,可能晚至距今4.5萬年,這說明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該洞穴。

  專家表示,這些最新研究成果,為推進丹尼索瓦人的時空分布、遺傳特征、文化特征、環境適應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並且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和厘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6日 11 版)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