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現早治療 不容小覷的痛風正在“吞噬”你的生活

2020年11月10日12:10  來源:新民網
 

圖說:患者手已經被痛風石“攻佔”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痛風是一種常見且復雜的關節炎類型,發病關節常見於足部的關節,手關節、膝蓋、肘部等也常常被累及,發病時導致患者關節處產生劇烈痛感,有“紅、腫、熱、痛”的現象,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痛苦。

近日,來自江蘇的劉先生來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最近一個月內,33歲的劉先生開始出現行走困難的症狀,且股骨部位十分疼痛,經過檢查后排除結核和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心急如焚的劉先生找到六院風濕免疫科戴生明主任,戴主任在為患者查體后發現,劉先生的手肘部出現白色小疹子顆粒,同時了解到劉先生有兩年的痛風病史。

由於劉先生並未重視痛風,經檢驗,他血液內的尿酸值高達700μmol/L(正常值應小於420μmol/L,理想值為360μmol/L以下),雙源CT顯示劉先生的左側股骨頭明顯變小。經驗豐富的戴主任做出診斷,由於劉先生體內的尿酸含量過高,尿酸在體內尋找突破口,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處,對股骨頭形成了腐蝕,而皮膚表面出現的白色小疹子顆粒也是體內尿酸鹽的外化表現。戴主任表示,劉先生需要先清理關節腔內的尿酸鹽,並結合藥物進行治療,降低血液內的尿酸濃度、增加尿液中的尿酸溶解度,以促進異常沉積的尿酸鹽結晶重新溶解。

還有一位來自江西的患者檀先生,患痛風20多年,雙手長滿了痛風石。痛風石是機體對尿酸鹽結晶的慢性異物性肉芽腫性炎症反應,是晚期痛風、嚴重痛風的基本標志。痛風石等於是另外的一個巨大的尿酸鹽庫,可不斷地向外周循環釋放尿酸鹽,導致血尿酸控制更加困難,也嚴重影響了痛風患者的工作、生活質量及壽命。患者檀先生的手已經被痛風石“攻佔”,手部關節發生嚴重形變,已經影響某些手指的屈伸,恢復起來較為困難,需要逐步用藥,進行長期治療。

六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戴生明表示,痛風患者經常會出現突然性的關節疼痛現象,多數情況下持續幾天就能消失。因此有許多患者“揭了傷疤,忘了痛”,不注重平常的血尿酸管理,而象上述兩位患者一樣導致嚴重的並發症。因此,一旦關節出現強烈、突然的疼痛后,要及時就醫,在關節不痛后,仍需要堅持做好管理和預防。戴主任提醒道,患者在痛風病症剛開始的3-5年內,用小劑量的藥物治療后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在生活中適當鍛煉,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要飲食中要多補充蔬菜水果,盡量少吃含有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海產、貝殼食物、肉類、黃豆食物等,每天堅持至少飲用2000ml的水,以此來促進尿酸的排泄。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通訊員 顧卓敏

(責編:實習生、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