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上其他玻璃博物館想做但沒做到的事”:上海玻璃博物館做成了什麼?

2020年11月09日11:42  來源:上觀新聞
 

11月7日,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退火”五周年特別大展“重置”拉開帷幕,並作為常設展與觀眾全年見面。

作為一項創舉,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退火”項目始於2015年。過去五年間,博物館與當代優秀的藝術家合作,利用玻璃材料,委約創作特定場域的大型裝置作品,並每年舉辦展覽。張鼎、廖斐、 楊心廣、畢蓉蓉、林天苗、劉建華、孫遜、朴慶根等8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不斷挑戰玻璃材料的邊界,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紛呈的作品,五年來的每場展覽都是一次驚喜。

“這是一個對當代藝術界有著劃時代意義的項目。”藝術家張培力評價。美國玻璃藝術協會前主席Michael Rogers表示:“這是世界上其他玻璃博物館想做但沒做到的事情,這個項目代表著玻璃藝術的未來。”

此次展覽試圖創造一種全新的觀賞體驗。展覽從傳統的“白盒子”空間延伸到戶外“裝載”作品的“集裝箱”,遍布整個博物館園區,形成一條全新的觀看和體驗路徑。當代藝術的重要價值在於不斷打破固化的體制與模式,通過對可見領域的干預,迫使固著性不斷隱退,打開人們對於現有世界認知的思考,從而實現意義的“重置”——這也是“重置”展題所示。

在“退火”項目中,上海玻璃博物館鼓勵每位藝術家與陌生的玻璃材料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接觸,以“陪伴式”的態度參與所有藝術家項目的每一個過程。藝術家們經歷了對材料的陌生和誤解,最終創作出令觀者和業界都驚喜不已的作品。此外,“退火“項目下誕生的作品也進入上海玻璃博物館永久收藏體系。對五年來項目系統梳理的文獻資料,也將在“重置”大展首次亮相。

每一次“退火”項目的呈現,都凝結著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和獨特觀念。從張鼎對於物質特性慣常認知的打破,楊心廣對於玻璃與“斷腸”意向的契合,廖斐對於“平坦”意義的思辨,畢蓉蓉對於線條、塊面、色彩、結構的再次構建,到林天苗對於個體與社會控制的思考,劉建華追問個體與日常的聯系、重置並打破習以為常的既定概念,再到孫遜以玻璃機械裝置結合繪畫、呈現非線性的“空間敘事”,以及朴慶根對於“觀看”這一動力相關且更為復雜的欲望機制的探索……玻璃這一古老又恆久的材質的無限可能性,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上海玻璃博物館創始人、館長兼執行總裁張琳表示:“在未來,我們希望不僅僅為公眾呈現以‘物’的視覺欣賞為導向的展覽,更希望能為公眾呈現引發思考、觸動靈魂的展覽。期待有更多出色、更具生命力的展覽的誕生。”

據悉,“重置”大展免費對公眾開放,持續近一年,展至2021年10月31日。

(責編:實習生、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