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卡容易,退卡難”,是健身行業的一大頑疾。為緩解健身領域的消費矛盾,提升健身行業服務規范,市體育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市健身健美協會共同制定《上海市體育健身行業會員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見稿)》,並於近日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該合同主要適用於本市體育健身服務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會員健身服務的交易行為。其中特別設置的“七天冷靜期退費”條款成為亮點,有網友評論,“買健身卡也有‘淘寶式’退款了。”
健身從業者也要冷靜一下
《合同(征求意見稿)》中的“七天冷靜期退費”條款,明確消費者在簽署合同次日起的7日內,在未開卡使用會員服務的情況下,可單方面解除合同並獲得全額退款。
健身服務會員卡往往具有會籍期限越長價格優惠越多的特點,而沖動型消費者通常在對服務內容、合同條款未詳細了解,或對個人健身需求未充分掌握的情況下,直接簽約付款。在冷靜期內消費者未開卡可退款,能更好地保障這部分消費者的權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場疫情讓健身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此次制定健身行業會員服務合同示范文本,是從健身行業自身需求出發,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行業服務質量。“不但消費者要冷靜,健身從業者也要冷靜一下。一些小品牌健身房辦了卡關門跑路,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現在需要規范健身行業,使之健康有序發展,重塑消費者的信心。”
《合同(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后,有人提出,“問題不僅是違約,還有違約后的退款手續需要上訴等流程,煩瑣且時間長。為保護消費者利益,合同示范文本一旦推出,還需要有關部門監督執法。”
后續還會有一系列舉措
在滬上消費者投訴平台有關“健身房退卡”的糾紛,最后大多歸結為退費矛盾。
市民劉小姐剛剛經歷數月的退卡之路。去年9月,劉小姐購買了某連鎖健身俱樂部會員卡,原本隻想練半年的她,在銷售人員的游說下,花17188元辦了一張全國門店通用的宇宙卡,會籍為5年10個月,且明確半年后可免費轉讓。今年3月,劉小姐申請轉卡時卻出了問題。銷售人員百般推諉,一度失聯。無奈之下,劉小姐隻能申請退卡,根據合同約定,支付30%的手續費。像劉小姐這種情況,並不體現在《合同(征求意見稿)》中的有關條款,原因是銷售人員在推銷會員卡時,有太多套路,消費者防不勝防。
除了預付費卡環節,目前健身行業因為私教課程引發的消費糾紛也呈上升趨勢。私教課程的推出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健身個性化需求,但一些健身俱樂部在追求售賣私教課程的過程中,降低健身房的服務質量。消費者在購買私教課程后,發現私教水平差、上課體驗不佳,常常出現退費難。
有健身行業從業者說,“私教課程有不少套路。比如不同的私教從會員身上薅羊毛,推銷減脂、增肌、拉伸等各種課程,一些不明就裡的會員莫名地買了數十節私教課程。建議會員不要一次性購買太多私教課程,應注重運動效率。”
針對目前健身行業存在的不足,此次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督促健身行業提高自身服務吸引消費者。據悉,后續還會有一系列組合拳舉措,比如對健身場所進行星級評定、對健身教練進行等級注冊等,以此不斷提升消費者的健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