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疆喀什地區的莎車縣,是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發祥地,被譽為“十二木卡姆之都”。
“木卡姆”原為阿拉伯語,作為音樂術語,意為成套的民族古典音樂。這是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產生的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曠野之歌經不斷融合,繼承疏勒樂、龜茲樂、於闐樂的傳統,演變發展形成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套曲。
在歷史上,維吾爾族木卡姆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整理、規范。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組織專人對十二木卡姆的樂曲錄音、記譜、出書,並將歌詞整理、出版,使十二木卡姆得以繼承,並繼續發揚光大。還有出書、拍電影,為十二木卡姆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開辟了新的道路。
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十二木卡姆記錄和印証了不同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下,莎車縣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力度,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承行列。
據報道,2007年,莎車縣成立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每年會從各鄉鎮中選拔民間藝人進行培訓,並給予經濟補助。目前,該藝術中心有傳承人48人,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16歲。在未來,莎車縣將更加注重對傳承人的培養,將民間藝人從現有的700人增加到1200人左右。
(來源: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