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資源適配作出調整完善,真正讓資源跟著人走,更好為人服務,讓各類人群擁有更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也正是人口普查最具價值所在吧。
最近有8個字挺火的:“大國點名,沒你不行”。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11月1日零時)已經來到。今年是新中國建立之后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說到人口普查,我國可能是有文字記載的全世界第一個進行人口普查的國家。
《漢書·蕭何傳》記載,劉邦攻入秦都城咸陽,蕭何將秦朝御史收藏的圖書收繳上來,劉邦從中得知當時人口已由原來的3000萬降到1300萬。由此可見,秦朝時期就已經開展人口調查統計了。
東漢年間,對人口管理十分重視,形成了一套嚴格的人口調查制度,稱為“案比”。每年8月,從縣到鄉,上至80歲老人,下到6歲孩童,都在人口調查范圍之內。
“四萬萬同胞團結起來!”這是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公布的1928年全國戶口調查結果:全國人口總數為474787386人。但據說當時人口統計工作人員主要是警察,也不是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而是人們到指定地點進行登記。而且,當時並不是所有省份都上報了人口數字,因此其准確性是打折扣的。
20世紀40年代的人口密度圖
人口調查統計信息是很多工作尤其是城市規劃、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
20世紀40年代,當時的政府編制《大上海都市計劃》,上海市工務局設計處編制的《上海市都市計劃調查資料》就是一份詳細寶貴的參考資料。這是上海也是近代中國第一份關於建成區現狀、主要道路、園林、地價、人口密度、人口年齡和性別、教育程度、學校、公共文化設施、醫療設施、對外交通運輸、交通設施和碼頭等方面的調查報告。
在一張“上海市人口密度圖”上,以黑點疏密程度標示出了各區域的人口密度,配合“上海市各區人口面積密度統計表”可見,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現在的黃浦、靜安等區。比如,密度最高的是當時的邑廟區(也就是現在的老城廂豫園周邊),在1.39平方公裡內,戶數為34575戶,人口數157634人(其中男性89082人,女性68552人),人口密度高達113406人/平方公裡。
調查報告中還有關於識字率的兩張表格,1946年時,上海6歲以上識字人數,有91.5%在市區,僅8.5%在鄉區。在市區裡,識字人數比不識字人數高9個百分點﹔而在鄉區,識字人數則比不識字人數要低近47個百分點。總的來看,市區與鄉區合計,識字男性比識字女性要高出近44個百分點。
特別有意思的是,調查報告中有一張“上海市人口預測圖”,以1885年到1945年的人口情況變化並同時考慮戰爭時期因素,形成函數曲線,依照人口增加率,大致測算出此后每一個十年的上海市人口數。比如,根據其測算,到1985年,上海市人口約為885萬人﹔到1995年,為1105萬人。對比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結果,全市總人口為1185.97萬人﹔1990年7月1日人口普查結果,全市總人口為1334.19萬人。如扣除流動人口等因素,這份幾十年前的預測表確實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
從去登記站到用計算機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結合第一次普選,開展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當時是以6月30日24時為人口調查的標准時間。為做好這項覆蓋面廣、科學性強,而且沒有多少先例可循的工作,全國共動員了250萬名普查員。群眾把人口普查當作一個全民盛大節日,興高採烈地去登記站登記信息。
那一次的普查統計結果是,全國有將近6.02億人,其中上海市人口600多萬。毛主席1958年寫下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一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六億”指的就是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數。
此后,1964年6月30日24時,開展了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數為723070269人。上海市人口越過1000萬大關。
第三次人口普查一直等到1982年才開展,距前一次過了1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推進改革開放,需要以最基本的人口信息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和規劃的依據。因此,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成為改革開放后的一件大事,還專門為此發行了一枚郵票。
曾有從事過那一次人口普查的上海市工作人員著文回憶:當時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是從區范圍裡專門抽調的,比如普陀區,按比例從各單位員工中抽普查員到普查機構報到,每個工作人員都佩戴有十分醒目的紅色標志証件。當時人口普查宣傳的一個要點是統計常住人口和暫住人口,並不是核查戶口。所以讓人們不要緊張,沒有戶口的人也不要躲起來,個人信息保密,絕不會泄露。
1982年人口普查採用的是手工登記、計算機統計的方式,這是我國首次在普查工作中運用計算機技術。普查共有19個項目,比如行業職業,會有一套編碼代號。普查資料經過編碼員手工匯總后,打包送往市計算站,採用計算機錄入處理數據。當時,我國有一批羅馬尼亞制造的計算機,也有自建的計算站,但運算速度比較慢。專家團隊考察了美國、日本等計算機公司后,專門進口了21台IBM高速電子計算機,為人口普查統計服務。
關注社會變遷中的熱點
從1990年第四次開始,全國人口普查制度化固定為每10年開展一次。普查取得的10年間上海人口總量、結構、分布、遷移流動等大量基礎數據,都是極為寶貴的信息財富,對制定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人口普查的項目根據人口變化特點和治理工作需要而不斷調整豐富。比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加入了住房狀況調查,以了解居民的居住質量、居住面積以及一定區域人口的居住密度,針對各類情況更加有效配置各種城市公共設施,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又比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首次將外籍人員及我國港澳台居民列入普查對象。尤其是像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常年生活在此的外籍人士越來越多,有必要了解其具體狀況,以適應中國市場化、全球化與國際化程度的趨勢。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會有部分數據分析支撐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現象。比如,近十多年來,“剩女”成為社會熱詞之一。而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無論是上海還是全國,男性人口均多於女性,表面看,“剩男”才是大趨勢。但進一步分析數據,大齡未婚男性和女性比重呈反向趨勢。其中,大齡未婚男性佔未婚男性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大齡未婚女性佔未婚女性的比重則上升了3.4個百分點。此外,未婚人群中高學歷者佔46.2%,與2000年相比大幅上升。
對人口普查的數據,很有必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更好地根據人口的流動和結構變化,在“十四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中,對社會資源適配作出調整完善,真正讓資源跟著人走,更好為人服務,讓各類人群擁有更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也正是人口普查最具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