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在上海的人們來說,家門口隨時可達的小型公園、時尚街區、文化服務站等社區生活設施,直接影響著自己的體驗感和幸福度。
通過一系列城市微更新,上海正不斷打造出這樣的公共空間,形成“15分鐘生活圈”。日前,由市文旅局發起的“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中,上海各區推薦了首批124個公共空間參評。這些公共空間有的看似並不起眼,可實地探訪后卻發現別有洞天,令上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處處是景、時時宜游、主客共享”的都市型大景區。
社區中心打造多元體驗
每到傍晚,位於陸家嘴黃金地段乳山路上的“活力102”就會傳出一陣陣“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歡笑聲。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是這片社區生活空間的“老朋友”了。在“活力102”,4歲的肖雨辰上午去兒童醫院打了針,下午仍央求奶奶帶她來玩。在她眼裡,這裡的秋千、滑梯和蹺蹺板是自家小區沒有的“快樂源泉”。
乳山路一帶分布著不少與肖雨辰家類似的老式小區。在這些小區裡,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相對稀缺。為滿足周邊居民的活動需求,陸家嘴街道辦事處通過立項招標,將曾經的違法建筑改造成一個融合體育健身、文化展示、互動體驗、休閑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空間。
“剛開始拆違時,居民們很忐忑,擔心這裡會建商業大樓。”陸家嘴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磊說,他們前期多次與居民溝通改造方案,大家漸漸放寬了心。建造過程中,街道辦特意在工地圍牆上做了兩扇玻璃窗,確保居民透過窗戶就能看見裡面的變化。
在居民的見証下,去年4月,名為“活力102”的新型“體育+”社區生活空間對外開放。在這片佔地總面積逾3200㎡的空間裡,室外室內一動一靜、精彩紛呈:室外設有配套齊全的健身設施、趣味性強的游樂設施、標准化的籃球場、小而精致的塑膠步道﹔室內則有藏品豐富的國際象棋圖書館、香氣扑鼻的咖啡文化展示廳、服務社區居民的多功能房等。張磊說,這些設計源自“15分鐘生活圈”理念,意在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環境。天氣晴好時,“活力102”總能保持日均兩三千人次的人流量。
此外,陸家嘴區域的國際象棋、射箭、垂直登高、海派秧歌等特色品牌體育項目,以及國際咖啡文化節等特色文化項目,也在“活力102”得到充分展示和實踐。目前,浦東新區射箭協會、“活力102”體育俱樂部、陸家嘴垂直登高俱樂部、林峰國際象棋圖書館、陸家嘴國際象棋俱樂部、陸家嘴咖啡文化中心等多家單位紛紛挂牌入駐。其中,林峰國際象棋圖書館是國內首家以大師名字命名的國際象棋專業圖書館,藏有林峰以及其他棋界名家捐贈的圖書、手稿、孤本和棋具,已成為象棋愛好者的“寶藏打卡地”。
如何利用優勢資源推廣特色文化?一年多來,“活力102”推出沙龍、講座、展覽等活動,覆蓋面廣,報名費低,吸引大批居民和白領預約參加。近期,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帶來的一場免費公益講座,由於報名人數過多,地點從“活力102”換到陸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射箭課程、象棋比賽和科普集市等活動,場面同樣熱鬧。
“活力102”只是此次參評“家門口的好去處”中眾多社區活動中心的一個。在上海,類似的好去處還有很多。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樓嘉軍在參與此次活動評審前實地踏訪數十個參評的公共空間,他對多個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服務中心大為贊嘆。在參觀普陀區長征鎮的清峪路文明實踐示范街區后,樓嘉軍說,自己以前更多關注旅游景點景區,這次去看了才知道我們的社區服務已經做得這麼好了,“這些空間綜合托老所、黨群工作服務、文化培訓、體育健身等一系列功能,內涵和服務方式是顛覆性的”。
時尚街區融合海派文化
在參與“家門口的好去處”評審前的兩個星期,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所文旅研究中心副主任於秋陽,也密集走訪了青浦、鬆江、黃浦、徐匯、閔行、浦東的多個參評公共空間,對上海一些商旅文融合程度極高的都市型休閑好去處印象深刻。位於黃浦的BFC就是其一。
今年夏天,外灘BFC楓徑夜市甫一開出,就成為網紅“打卡點”,但這裡的精彩遠不止於夜市。此次,BFC作為一個整體項目評選,這裡既有綜合性的商廈、周末夜市,也讓渡了一部分空間用於非遺展覽、美術展覽等,項目內藝術中心的演出活動,也吸引了不少文藝愛好者前來。在於秋陽看來,BFC是一個商旅文融合的成功范例,除豐富的休閑體驗外,各種展覽、演出也保持了較高品質,充分體現出上海都市旅游休閑中的海派文化特色。
在徐匯,歷經數十年發展形成的畫家街,經過一番改造后,正成為一個商旅文融合的身邊好去處。
徐匯文定路218號,“畫家街”的牌子很醒目,入口處一尊吹泡泡的小人雕塑格外惹眼。進入畫家街,左手邊第一間“218藝術空間”正在免費展出外國藝術家有關2020疫情的作品。再往前走,短短150米的小街上排布著六七十家畫廊。
“最開始的時候,這裡都是簡易玻璃房,下雨天漏水,我就拿幾個臉盆接水,拿油氈紙堵著。” 2000年左右來到畫家街的“清林畫廊”主人邵清林說:“現在不一樣了,整條街上有很多小景,有涼亭有座椅,門口的展覽館搞些高級別的展覽,對普及文化有好處。”
如今畫家街所在之處,是永新雨衣染織廠的舊址。這裡生產出的“大地牌”風雨衣在上世紀80年代頗具影響力,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成為海外潮流的時尚標志。1994年,永新廠實施印染生產轉移和廠房搬遷,文定路廠房原址則用作商鋪租賃。直到世紀之交,像邵清林這樣一批畫家陸續入駐,徹底改變了這條街的調性。
2017年,永新廠如今的母公司上服集團與上海德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改造畫家街,准備打造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上服德必徐家匯WE"。畫家街緊鄰土山灣舊址,這個最初由淤泥堆積出的高地在歷史上是中國西洋畫的發源地,也造就了徐悲鴻、劉海粟、任伯年等大師。“歷史文脈的熏陶,加上近二十年來畫家們在這條街的集聚,我們希望保留畫家街並且傳承下去,將徐家匯街道海派文化策源地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嫁接到畫家街的公共區域裡來。”該項目副總經理張羽表示。
改造項目將原來舊的簡易門市房屋全部拆除,重新以現代化和時尚化的風格進行裝修。整個畫家街被拓寬,地面鋪設也做了設計,把徐匯區區域地圖復刻下來鋪在腳下。“藝術街區+專業市場”成為項目運營方對畫家街的定位。現在,除了專門來購畫的老顧客,附近居民和寫字樓裡的年輕白領也時常會到這裡逛逛,挑選一些藝術軟裝裝飾畫。
“項目目前以租賃+藝術家平台搭建為主,還通過舉辦商業活動和公益活動吸引客流。”張羽說,畫家街會定期舉辦展覽和集市,和街道基金會聯合義賣,也有現場寫生和涂鴉大賽等活動,未來還會嘗試線上推廣和直播賣畫。
伴隨一系列改造和運作,畫家街人氣越來越旺。邵清林最近發現,晚飯后或周末,常有祖孫三代一起來畫家街散步,年輕人也越來越多,“有活力,有朝氣”。無論買不買畫,畫家們都很願意和遇到的人們聊天,和市民分享創作的感受和對藝術的見解。項目總經理江鑫說:“我們希望能把它打造成一個有煙火氣的藝術街區”。
特別強調“15分鐘覆蓋”
此次參評的124處公共空間中,許多家門口的小型綠地、文化體育園、文創園區、工業舊址更新項目等均名列其中。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上海評選出16家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域,當時的評選維度主要集中在歷史風貌街區、特色休閑街區、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園四大類型,此次“家門口的好去處”作為第五種補充的類型,更強調“微空間、微旅游、微度假”的概念,注重這些公共空間的親民性和便民性。這些微空間打造、運行的過程,也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貫徹實踐過程。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要求,未來的上海通過15分鐘的步行距離,就能夠解決市民在社區裡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閑、學習等需求﹔其二是面向未來的社區把工作、休閑包括學習、創新需求都包括進去,是一個復合社區。此外,伴隨城市人口結構或者城市功能的改變,社區也需不斷成長和更新,成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基本載體。
樓嘉軍說,這次“家門口的好去處”評選前,專家組分三路實地走訪了所有參評空間,特別強調“15分鐘覆蓋”概念。正因為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所以一些大家看起來不錯的空間,比如一些公園綠地、某個地標或單一主題的陳列館等,因功能相對單一、不一定能吸引市民游客多次到訪,在評審的排序並不高。“這個排序,不完全是講好壞,而是看居民喜歡去的程度和頻次。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評選和排序,引導更多市民游客更深入地認識上海,在碎片化時間裡去這些地方休閑、娛樂和健身。”樓嘉軍說。
於秋陽說,從整體來看,首批參評的124個公共空間與居民社區結合較為緊密,深入到了居民的生活場景中。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市民生活空間周邊的特色書店、美術場館、非遺體驗館變多了,這些場館充分展示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特征,成為上海文旅融合的一個重要載體。此外,這次“家門口的好去處”評審環節中,除了專家組評選,市民游客也通過市文旅局官微“樂游上海”相關頁面進行投票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