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取景地猛加外挂 上海影視服務奮力“四兩撥千斤”

曹玲娟

2020年11月04日15:4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上海影視拍攝指南2020》電子版

孫儷主演的《安家》熱播,愚園路被改造成民宿昔舍shehouse的老洋房,經常迎來觀光客﹔童瑤主演的《三十而已》走紅,不少粉絲去了劇中取景地保利·時光裡逛逛吃吃……

2014年10月27日,作為上海電影產業促進政策的“窗口”,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挂牌,28日正式對外服務,至今整整6年。6年后,機構的“核心業務”之一——取景地服務,已從最初的服務劇組,衍生出“打卡地”推介等內容,用精細化服務將城市文化影視、旅游觀光、消費經濟等串聯在一起。

這也成為上海電影產業6年來發展的詮釋與映射。如同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的發展,上海電影產業正與城市同頻共振、相通相融,與這座東方大城相得益彰。

打響“服務牌”,影視攝制服務機構更忙了

上海,認識現代中國的一把“鑰匙”,很多劇組喜歡來此取景。

取景,並不能一廂情願。有的取景地,是歷史建筑﹔有的是交通要道﹔有的是居家場所、辦公場地……人生地不熟的劇組,往往一籌莫展。

2014年,為提高上海電影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上海九部委共同推出多項電影產業扶植政策。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隨即挂牌成立,重塑中國電影發祥地風採的宏圖大志,被聚焦在這個小小剖面——服務。這與“上海服務”后來被列進上海四大品牌建設,不謀而合。

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的挂牌成立,正是“上海服務”的體現,機構負責人於志慶和他的團隊,也因此被業內戲稱為“劇組保姆”,被行業內外廣泛關注。

“服務牌”名聲在外,機構越來越忙。

截至2020年10月23日,機構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詢和協調服務7818件次,其中咨詢類服務6489件次,協調類服務1329件次,項目受理達標率為100%。接受咨詢服務的單位共5346家,其中外地單位1492家﹔接受協調服務的影視劇組共677個,其中外地劇組323個。

僅以劇組為例,6年接受協調服務的影視劇組677個,意味著每年有百余個。要知道,幾乎每一件協調事項,都是實打實的硬骨頭,為解決一件事而跑破腳皮,是常有的事……如上海獻禮建黨百年的重大電影項目《1921》,片中涉及大量的上海景觀,片方申請協調的勘景地,多達四五十個。

機構的主營工作,也越來越駕輕就熟。

2014年,由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認定的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是75家,2016年底猛增219家。2020年或將突破300家。而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機構對當時全市16個區的189家取景地進行影像素材採集並建立信息數據庫,如今,這項工作已成常態。

《安家》劇照

良性循環也在形成。愚園路的老洋房昔舍shehouse,被《安家》取景后,此前剛上映的電影《蕎麥瘋長》也找了過來。正在拍攝的電視劇《繁花》,也來機構備案,考慮選這樣的老洋房。

而一些希望加入或者剛剛加入的新取景地,像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等地,也希望通過提高公眾知曉度,來促進自身甚至帶動周邊的發展。

延伸精細化服務,取景地變身“打卡地”

精細高效系統化,是上海影視服務的“秘笈”,但上海並不想把它變成“獨家秘笈”。6年時間,被市場証明了的上海經驗,開始對外輸出。

在長三角一體化大潮下,2020年8月1日,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與長三角首批17家影視拍攝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並發布聯盟成立共識。聯盟的落地,將實質性推動長三角地區影視拍攝服務的協同合作與聯動發展。

話音剛落,成果已現。燦星制作《閱讀課》,需要去紹興魯迅故裡拍攝,“聯盟8月成立,9月1日我們就接到了這個協調申請。”機構工作人員介紹,“通過聯盟的架構,我們找到浙江省委宣傳部,之后聯系到紹興市相關單位,解決了。”

6年過去,機構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外延。“機構主要服務內容包括政策、信息咨詢和協調服務,經過6年運轉,有了比較成熟的模式,積累了不少經驗。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廣文旅結合,今年由於疫情,還在推動新經濟模式,我們也在思考有什麼創新:取景地都是優質資源,怎麼和社會、公眾產生聯動?”於志慶坦言。

取景地之上海大世界(局部)

經過調研,他們總結,目前納入“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名錄的,要麼能體現上海的歷史人文情懷,像上海大世界、上海歷史博物館,要麼能體現上海的市民文化傳承,各類公館、洋房,要麼能體現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風貌,像上海中心、上海大都會游艇公司等等,“我們這些影視拍攝取景地,都是經過劇組專業審美過濾過的,都具有獨到的美,天然具備‘打卡地’屬性。”於志慶分析。

為此,機構向各取景地征集視頻和照片,再通過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向公眾推介。如一個叫“昔舍·夏沐”的取景地:“坐落在紹興路上,所處地段應該說是半部文學史了。這間70平米的房子位於新式裡弄二層,餐廳、臥室、茶室一字排開,二層也正好是梧桐樹枝葉茂盛生長的高度……”

給取景地加上“打卡地”的外挂,延伸出的精細化服務,或多或少也拉動了相關行業。“上海中心原來有一層樓還沒出租,正好借給劇組拍戲,像電影《美男子》、電視劇《流金歲月》、新版《澀女郎》等等,都到這裡取景過,現在這層樓名氣也大了,迅速被租賃一空。”機構工作人員介紹。

映射著近年來上海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

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從誕生之初,就是上海電影產業振興的一個窗口,無論是創新服務內容,還是服務模式輸出,都是6年來上海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地久天長》劇照

作品方面,這兩年,上海堪稱佳作頻出,備受業界關注。且不說《我不是藥神》《地久天長》等前兩年叫好叫座的影片,這個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幕后是眾多的上海出品方,動畫大片《姜子牙》,一半的制作由上海紅鯉文化完成。

上海電影喜歡講的一個詞叫“筑巢引鳳”。在優化了電影產業環境、推出了眾多扶持政策后,很多電影人都願意把公司、工作室注冊到上海來。即使沒有什麼太強的稅收優惠政策,名導們也願意在上海拍戲。除了上海本土走出來的徐崢,寧浩、黃渤、管虎等電影人,都把上海當成潛心創作的好地方。

在電影相關人才的培養方面,這些年上海堪稱實現了“閉環”。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培養通用型人才,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培養專業型人才,上海戲劇學院培養表演人才,東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都開設了影視相關專業,甚至連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都分別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開設電影大師工作坊培訓班、編劇培訓班。

上海既是創作的源頭,也是市場的大碼頭。在一些地方還在忙著增加銀幕數的時候,上海已經開始著力提升觀影環境、升級換代了。上海的票房繼續穩居全國城市票房之首,這個國慶檔8天時間,上海的票房超過了2億,日均3000萬的數據讓人驚嘆——要知道,普通日子整個中國內地市場的日票房,也就四五千萬。

如今,上海已經形成了“政策-環境-人才-作品-產業”的良性大循環。在上海全力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的當下,影視資源正在快速集聚。除了傳統的鬆江、環上大等產業園區,一些新興的大型影視聚集區正在成型——今年9月15日,上海鬆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表示,從鬆江科技影都升級而來的上海科技影都,已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佔全國1/3﹔長三角一體化也在上海體現著大動作,投資近100億的華策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今年6月開工,騰訊雲啟智慧影視產業基地7月落地,背靠總投資450億元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有人說,上海的電影產業振興政策,最初找准了攝制服務這樣一個小小的支點,6年后終於撬起了一個大大的產業。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不會“事了拂衣去”。“疫情對影視行業有著不小的沖擊,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創新、創意,能給劇組、給行業帶去一點幫助,幫助行業盡快復蘇、加速發展。”於志慶說。(本文圖片由上海市影視攝制服務機構提供)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