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讀書會聚焦日常生活中的《民法典》

2020年11月03日20:32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11月3日電 (記者 曹玲娟)相對於現行法,《民法典》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普羅大眾會產生何種影響?近日舉辦的第五十四期學習讀書會邀請到上海大學法學院講師、上海大學法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吉棟,通俗化解讀《民法典》對日常生活的指導作用。

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涉及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規范了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它還存在不少“新”的地方。

匯九法於一典、以一典廢九法,《民法典》匯編九部主要的單行法,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法律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更利於普通民眾查閱。但是,立法語言相較生活語言存在一定距離,難免產生一些誤讀或者不理解,因此,幫助普通民眾讀懂《民法典》尤為重要。

活動現場,從《民法典》的修改入手,陳吉棟全面介紹了《民法典》結構及編撰情況。他以通俗語言理順《民法典》閱讀邏輯,舉例詳述每一編所涉及到的權利與義務,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每編修改、新增的內容,及其對大眾的具體影響。

《民法典》意味著民事主體可以通過法律行為創設權利、義務,而當行為導致損害時則需承擔法律責任。通過編撰的《民法典》由總則編、合同編、物權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編等七編及一個附則構成,絕大多數的法律條文已被實施,新增部分達到11.7%,而原有條文中做出實質性修改的部分則有19.5%。盡管如此,陳吉棟認為,相對於現行法,《民法典》的“新”是有限的。

但同時,《民法典》的“新”也與人民群眾聯系緊密、十分重要。對於群眾關心關切的實際問題、引發社會討論的熱點事件,譬如在何種情況下適用公序良俗原則、何為陋習且並不適用習慣法原則?物權編中“居住權”的設定對於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能夠產生何種保障?給主播打賞構成“贈予”合同嗎,可以要求退回嗎?以及高空拋物事件中為什麼有的業主並非實際侵權人也要承擔責任?對於以上問題,陳吉棟結合具體案例進行了具體分析。

今年,為響應普法號召,陳吉棟參與主編了《民法典與日常生活》一書,它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話、通過案例素材講述《民法典》中的焦點條文,是一部學習民法的通俗教材,堪稱適宜大眾接受的普法性讀物。該書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今年7月出版面世。

(責編:王文娟、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