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為人民·黃浦群像

打浦橋街道:從棚戶區到“海上第一塊”,探索“雙紅聯盟”創新治理

葛俊俊

2020年10月27日11:41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編者按:

街鎮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最前線,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際,黃浦區新聞辦與人民網上海頻道合作,以“人民城市為人民 黃浦10個街道的治理場景”為主題開展系列報道,通過街道群像圖全景式展現黃浦區各街道在社區治理方面的特色亮點和生動實踐,體現黃浦“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社會治理繡花功夫。

 

黃浦區打浦橋街道,是一個以居民小區為主、商務樓宇為輔的地區。轄區內有居民小區72個,可組建業委會的小區66個,有物業管理的小區69個﹔社區、居民、物業、業委會一度各自為政,缺乏矛盾協調化解機制,導致部分小區管理混亂、矛盾頻發,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新難題。

如何讓基層社區治理有效開展,讓老百姓有足夠的獲得感?打浦橋街道黨工委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打造“紅色業委會聯盟”“紅色物業聯盟” (即“雙紅聯盟”),創新人民城市基層治理體系,有效解決了很多小區“物業管不好,業委會管不了,居委會管不著”的難題,推動“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實。

棚戶區改造刻不容緩,小康幸福生活按下啟動鍵

隔著車水馬龍的徐家匯路,海華花園就坐落在繁華的日月光中心對面,4幢31層的商品住宅樓,以今天的眼光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略顯老舊,但在30年前,它卻被譽為“海上第一塊”,這裡的歷史變遷見証了打浦橋日新月異的改革發展。

30年前,海華花園的“前身”是棚戶區斜三基地,位於黃浦區(原盧灣區)打浦橋以西、瑞金南路以東、盧灣中學以北的區域,這裡曾經有1400多戶居民、20多家工廠和商店,人口密集、環境惡劣,到處都是危棚簡屋,是真正的棚戶區。

棚戶區景象

房屋之間間隔約一米,平日隔壁人家講話的聲音聽得很清楚,有的窗戶打開可以和隔壁人家握個手,甚至可以一隻腳跨過去。斜三基地棚戶區居住面積非常小,子女多的人家隻能睡灶間、打地鋪,冬天還好可以抱團取暖,到了夏天光著膀子打著扇子,晚上就睡在弄堂裡,打鼾聲音此起彼伏。加上不遠處是全區垃圾、糞便轉運和裝船的日暉港碼頭,空氣中總散發著陣陣臭味,使得百姓生活不適、怨聲載道。

斜三基地的惡劣居住環境和百姓對小康幸福生活的追求使得斜三地塊的更新改造刻不容緩。1992年,日暉港碼頭迎來了改造搬遷,斜三也迎來了老百姓期盼的動遷,可謂雙喜臨門。但是,斜三基地的改造並不一帆風順,資金難題和無例可鑒成了當時最大的“絆腳石”。

斜三舊貌

城市建設的資金主要靠地方財政的調撥,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限於財力舊改推進緩慢的情況下,黃浦區(原盧灣區)大膽創新,於1992年1月通過土地批租的形式,以地生錢,推動舊改。由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出資2300萬美元受讓了該地塊,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外資進行舊區改造的先河。

1992年9月,全市第一塊毛地批租土地交到開發商手中,被譽為“海上第一塊”。海華花園自1992年10月底開工,僅用18個月就結構封頂,1994年底基本竣工,四幢拔地而起的高樓成為當年十分搶手的外銷商品住宅。

肇嘉浜路與徐家匯路交匯,2017年9月拍攝

在斜三基地成功完成舊改后,打浦橋街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徐家匯路由13米拓寬至50米,斜一地塊上建起高檔寫字樓金玉蘭廣場,大同花園在斜二地塊成型,田子坊完成改造,日月光建成,昔日破舊不堪的打浦橋地區已經成為在上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中心……從“下隻角”的“臟亂差”到 “上隻角”的“高大上”,打浦經濟的高速發展讓轄區的居民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成塊的舊改新建讓社區綜合環境有了質的改善,小康生活的幸福感不斷在街區延伸。

“首發首創”,做深做實“四史”學習教育

以斜三地塊成功改造為開端,使大規模舊區改造在上海變成了現實,探索出了一條運用土地批租形式,利用中心城區土地級差優勢,改造危、棚、簡屋和“三廢”工廠的新路子,這片被譽為“上海改革開放標志性首創案例”的整街坊舊區改造“試驗田”,見証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舊區改造與城市建設的光輝歷史。

2020年6月,打浦橋街道在海華花園舉辦了“從斜三基地到海華花園”——黃浦區“四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活動,生動講述了這個街區的華麗蛻變,展現了首開“毛地批租”舊區改造先河的智慧、擔當和勇氣,讓黨員、群眾更好地感知社區、親近社區、融入社區,培育屬地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提升社區家園生活的歸屬感、喚醒新時代打浦發展的使命感。

為進一步做深做實打浦橋“四史”學習教育,讓打浦居民、干部、員工深入了解街區文化底蘊,傳承紅色基因,打浦橋街道創新“四史”學習教育路徑和載體,統籌集結街區紅色教育資源,充分發掘打浦在歷史潮流中誕生的諸多“第一次”和標志性“首發首創”,打造包含“從斜三基地到海華花園”在內的多個“四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點,串聯轄區內紅色遺跡、舊址,形成以“追尋紅色記憶,找尋紅色軌跡”為主題的“四史”學習教育步行線,深入發現、宣傳轄區內涌現出的金點子、好典型、真英雄,著力打造新青年榜樣、好行業標杆。

同時,創新“打浦黨課開講啦”實體課堂載體,以“浦匯眾智 普惠群眾”為宗旨,打造“浦匯大講堂”特色教育品牌,每月開講,每講直播,發揮“浦匯直播間”輻射效應,激勵打浦人在學思踐悟中傳承打浦歷史榮光、汲取人文精神養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起改革創新、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

“浦匯大講堂”特色教育品牌發布

“雙紅聯盟”治理創新,推動宜居打浦建設

為進一步探索超大城市社區治理新路徑,把“四史”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具體實踐,打浦橋街道在海華花園所屬的“中海網格黨建”片區打造黨建引領自治新體系,構建“紅色物業聯盟+紅色業委會聯盟”的“雙紅聯盟”平台。

“雙紅聯盟”成立

“雙紅聯盟”發動紅色引擎,通過提高業委會黨員比例及與居委會交叉任職比例、提高物業從業人員黨員比例、建設黨員示范崗、建立黨建聯動機制等多種途徑,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著力把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打造成聯系群眾重要平台、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做深做實黨建引領“三駕馬車”的社區治理,多元打造共建共享的新時代社區。

同時,依托區域化黨建平台,網聚各類新經濟組織、新階層資源力量,整合社區治理實戰專家、法務和理論研究專家,組成基層治理智庫專家團,圍繞解決老舊小區管理水平不高、“小”小區物業管理成本難以降低等難點問題,群策群力,獻計出力。

海華花園的變遷是打浦改革發展的縮影,如今的打浦橋街道,舒適整潔的高檔商品房小區林立,融城市記憶與創意產業於一體的國家級創意園區集聚,優質的科教文體資源匯集,已全方面建成宜居、宜業、宜學的小康美好家園。(圖片均由打浦橋街道提供)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