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些年來,關於“小語種”的話題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全世界7000種語言中,除去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和法語這六種聯合國官方工作語言之外的語言統稱為“小語種”,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漢語和英語之外的都稱之“小語種”,越來越多的高中生投身於小語種專業、也有越來越多已經工作的社會人士開始學習小語種。這些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們為什麼選擇了學習小語種?他們對自身又有怎樣的定位和規劃?
不同尋常的抉擇
2020年7月8日的下午三點,上海高考最后一門科目外語准時開始。和其他五萬名考生一樣,張楓也身處全市104個考點中。不同的是,當絕大部分學生打開自己的收音機開始收聽聽力時,張楓所在的考場卻放起了磁帶——並非出現了什麼緊急情況,而是因為這是一個特殊的考場:日語科目考場。
高考可以選擇不考英語,這是很多人常常忽視的一個常識。在教育部2018年年初所頒發的新版高中課程標准中,在英語、日語、俄語的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科目。也就是說,高考報名時可以不選擇英語,而是可以直接用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代替英語參加高考,這也是為何高考的其中一個科目叫“外語”而不叫“英語”的原因。其中,由於日語學習難度小、提分快、見效顯著等因素,選擇日語高考的考生人數近年來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日語高考考生人數分別為1.6萬人、2.3萬人、4萬人,2018年考生人數同比增長44%,2019年同比增長73%,增長速度驚人。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在新版高中課程中增設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擴大了高考選擇英語外的第二外語的范圍(圖片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局官網)
張楓和日語的緣分,和大多數學習日語的人一樣,是從接觸日本動漫開始的。在初中時,身邊有一位玩的比較好的同學已經通過了日本語能力考試的最高級(JLPT N1)。羨慕之余,他偶然看到語言培訓機構廣告,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課外學習日語。張楓雖然是當時日語學習班裡最小的學生,但上手極快,在初三寒假,他便通過了日本語能力考試的第二級(JLPT N2),並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為備戰中考他曾暫停日語學習,但不久之后,他加入了日語游戲漢化組,並在高二通過了最高級的考試。
張楓在初中時便開始學習日語,他的筆記本詳細地記錄了他學習的基本語法點
張楓在高一的時候就了解到了高考可以考小語種,也就是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有了在高考報考小語種這個念頭,高二考N1前,張楓和父母提過一次,被直接拒絕了,當時張楓也能理解父母多少有些抗拒這種非常規選擇的心理。在N1合格后,張楓又一次提出外語選擇日語的想法,父母有些猶豫,但仍傾向於孩子選擇英語作為高考外語科目。然而,張楓中等水平的英語成績加上一直兩位數的數學成績,使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日語是否能爭取到更高的分數。終於在高三前的暑假,張楓的父母同意了,張楓也做出保証,一定會比正常英語成績高出10分以上。在高三一整年裡,不僅老師偶爾過問,同學們也會一直好奇地去詢問或是打量他的日語學習進度,這使張楓既感到自豪又感到壓力倍增。幸好最后的分數達到了張楓當初設立的目標。在報考專業時,張楓還是選擇了工科+金融方向,他直言:“學習語言類並不一定要從事純語言工作,但是它能給你加分,尤其是在外企中。語言只是我擁有的一個技能,並不是我直接的學習工作方向”。
在《教育部關於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各高校的招生錄取不得對報考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考生作統考外語語種限制,不得在國家政策規定外作任何限制,對小語種高考考生既做到了保障,又做到了鼓勵和支持。但是小語種教育資源仍不均衡,至今也隻有極小一部分高中能夠開設非英語的外語課程教學,許多對於語言或是有天賦、或是有興趣的學生在資源不足和高考壓力的兩座大山下,隻能暫時將自己的夢想束之高閣,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才能遵循心之所向。
“選擇西班牙語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當林歡回憶進入廈門大學西班牙語專業的這兩年的時候,她打趣地說:“大學比高中累多了,高中是在玩的不亦樂乎的生活裡擠點時間學習,而大學則是在馬不停蹄的學習中擠點時間來生活。”對於她來說,五分鐘之內完成日常洗漱工作,然后騎上自行車去食堂吃熱騰騰的小籠包,吃完便直奔圖書館佔座學習——這已經成為了她的日常。她最喜歡坐在圖書櫃期刊區的位置,那裡有一個很大的落地窗,陽光可以透過玻璃洒在課本上,這使她感到十分舒適。
“選擇西班牙語專業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林歡直言。她與西班牙語的緣分還得從英語說起。林歡喜歡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初一那年,林歡在表姐的mp3裡聽到泰勒的《Back to December》之后便深陷於其魅力,她在mp3裡載滿泰勒的歌曲,每首歌詞都能倒背如流。不知不覺中,林歡的英語水平日漸提升,在課業成績方面尤為突出,高中三年,林歡在英語科目的學習中時間花的最少,但在高考中卻考的最好。在2017年11月的第一次英語新高考中,林歡考出了142分的佳績,當年全省最高分為143分。除此之外,林歡自小也愛看美劇,《老友記》、《絕望主婦》、《紙牌屋》等知名美劇都反復看過多次。在看美劇的過程中,她深切感受到西班牙語在美國的地位十分顯著,幾乎可以作為美國的第二官方語言。因而她認為:學好西班牙語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比較有利。從此,學習西班牙語的種子逐漸在她心裡生根。
在高中時,林歡心裡就確定了未來大學的專業的方向:要和語言有關。當時她在法語、英語、西班牙語之間糾結:法語浪漫、英語簡潔、西班牙語熱辣,各有千秋。此時,之前在她心中埋下的種子發了芽。得益於她獲得的國家級競賽——創新英語大賽全國一等獎,林歡獲得了廈門大學自主招生的機會。在自招考試中,一個環節是考官說出一串不知是什麼語言的單詞要求考生模仿發音,另一個環節是無領導小組討論,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齊聚一堂,侃侃而談。林歡憑借自己出色的發揮,順利通過了自主招生,讀上了心儀的西班牙語專業。
劇暮時分,林歡所飾演的少女quiteria牽起心愛人之手,深情款款地說出蜜語之詞,結束了這場演出。聚光燈下,林歡穿著紅色華服顯得格外動人
苦讀的日夜裡,林歡會用關於西班牙語的影視與文學作品來解解乏, “佩德羅·阿莫多瓦古怪又煽情,能敏銳地抓住我共情之處,他深諳如何敘述出溝通交流無法抹去的孤獨感”,因而她最欣賞這位西班牙導演。她喜歡佩德羅所導的《關於我的母親》、《不良教育》,但她最念念不忘,可以反復品味的是《對她說》,“佩德羅善於刻畫女性,女性的豐富與神秘在他的鏡頭裡展露無疑,《對她說》就是最好的例証”。這部影片以兩位女性為主角,一位是斗牛士Lydia,她像一朵原野中迎風盛放的花,粗獷而不乏柔情,另一位是芭蕾舞者 Alicia,則是另一種女性美的典型,柔美青春,楚楚動人,“兩位女主角恰好呈現出我所解讀的西班牙語的兩面,一面熱情奔放,一面柔情似水”。
林歡亦喜愛智利詩人Pablo Neruda。她喜愛他詩中的浪漫元素,愛他的憂傷與甜蜜。
圖為Me Gustas Cuando Callas 詩篇節選部分
2019年12月7日晚,一場外語學院的好戲在大禮堂上演,林歡所在的班級演繹了西班牙文學“殿堂級佳作”《堂吉訶德》的 “自封騎士”、“大戰風車”、“荒唐婚禮”等經典片段,林歡在劇中分飾兩角,一個角色為溫婉明媚的少女Quiteria,她是愛情故事裡的主角﹔另一個角色為虛情假意的公爵夫人Duquesa﹔對兩個角色的解讀幫助林歡走進更深的故事裡,讀懂“喜劇”故事裡的悲劇人物。林歡與她的同學們為此部戲劇的完美上演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准備,每天都會在忙碌的課業中擠出兩個小時來排練,林歡的戲份很重,為了背下台詞與體悟人物,她反復閱讀原文與背誦台詞,甚至戲劇的排練現場也鑽進了夢境之中。
林歡在學業中的努力換來了連續兩學年專業第一的好成績,按照慣例,每一屆西班牙語專業第一名的同學可以在大三前往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交換學習一年,林歡內心對此充滿期待,但是她的媽媽擔心她一個人在國外生活不安全,希望她放棄這個機會,她本人也是十分糾結。而突如其來的疫情直接“剝奪”了林歡選擇的權利,這對於林歡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雖然很可惜我去不成了,但是我不用再糾結了”她坦言道,“而且,如果我能保持現在的成績,大四的時候我可以保研到北大,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林歡從前看《紙牌屋》時,就著迷於風雲詭譎的政壇,想成為外交官。如今,林歡仍想完成兒時的夢想,但她也給自己增加了去對外辦事處工作的選項,還有做西班牙語老師的退路,讓自己的熱愛有處可安放。“不管怎麼樣,我不會放棄我熱愛的語言”。
未來的跳板
“查到成績了,我是專業第一,一年的辛苦沒有白付出。”肖楠的話語中帶著欣慰。與林歡一樣,肖楠也通過高考進入了小語種專業,不過選擇了另外一種語言——法語。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法語的兩年來,肖楠一日不敢鬆懈, “我一定要証明給父母看,就算大老遠離開家,我也能過得很好,學的很好” 。
肖楠迄今忘不了,母親在得知自己要去北京上學時,在飯桌旁偷偷抹眼淚的情景,母親不希望她離開家,去1531公裡外的北京。查到錄取消息的那天是2018年的7月17日,她正在家附近的商場裡做管理娃娃機的兼職。那年,北二外在浙江錄了兩名學生,一名647分,另一名642分,位次為9801,與肖楠的分數和位次完全一致。“我頓時就意識到我被錄取了。”肖楠立刻給母親發了微信,告知這一消息。母親在同一商場裡開了一家店,距離不遠,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趕了過來。她詢問肖楠說的是不是真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母親便一言不發,悵然若失地離開了。
“6年,6年,6年。”填志願時,肖楠的腦子裡一直回蕩著“6年”這個詞,肖楠說,“如果我簽了委培計劃,畢業就可以成為本地的高中教師,但條件是必須待滿6年”。母親希望肖楠能夠留下來,畢竟考慮到分配到的是鐵飯碗的工作,比在外奔波安穩。母親甚至在高考志願填寫截止前一個小時,仍在勸說肖楠參加委培計劃。但肖楠不希望自己被束縛在這個小城鎮裡,她渴望更大的世界,在走向更大世界的路上,法語是她的跳板。
13歲那年,肖楠第一次接觸到法語。由國務院僑辦和浙江省僑辦主辦的“2014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浙江營-麗水分營”開營,參加本次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的營員包括來自世界13個國家的62位祖籍地為麗水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和市教育局選拔的18位本市優秀中學生代表,正讀初二的她被市裡挑選去參與夏令營。在夏令營裡,她和一位全家移民比利時的20歲女孩Lily住在一起,Lily的爸媽在三十幾年前移民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他們在布魯塞爾法語區經營著一家飯館。Lily美麗,熱情,帶著朝氣,她所使用的法語都變得搖曳生姿,肖楠感到“法語好美”,她的心被打動了。
2014年,Lily和肖楠參加了“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並在活動中相識。左一為Lily,左二為肖楠,右一為Lily的妹妹
正式入學法語對於肖楠而言是一條全新的道路,初入學時,肖楠有些迷茫,但她很快從師長身上獲得了經驗,她每天堅持晨間在教學樓朗讀一小時,不管課業多忙,她都會每天抽出30分鐘聽法語聽力,背30分鐘單詞。沒有課的時候,她就會在圖書館自習。兩年的大學生活裡,肖楠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
日日的堅持不懈讓她的專業成績有了極大的提升,她逐漸能夠獨立閱讀法語文學原著,她最喜歡的法語文學原著是《小王子》,比起看中文譯本,她認為“直接接觸原版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看譯本,其中始終隔著一個譯者,無法真實地用自己的情緒去感受書中的情感”。學了法語之后,肖楠能夠越過這個中間媒介,直接觸摸到文字的脈搏,枯燥的語言學習在讀到原生文字的那一刻煙消雲散。
專業的學習終究是為了未來鋪路,面對未來,與林歡不同的是,肖楠“希望跨專業考研教育學,成為復合型人才,以后能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留學之路,道阻且長
對於Frédéric來說,今年已經是學習法語的第三年了。從大學以來,他始終不變的計劃便是赴法留學。那時,他就讀於一所上海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然而,計算機學科繁忙的學業任務並未打消他學語言出國的念頭。他利用課余時間報班學習了法語,開始了他漫漫語言學習路。
“我對巴黎的印象非常好,因此我十分向往去巴黎留學”。為了通過語言這關,他本科時報名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法語輔修專業。“由於國家的補貼,那裡的學費相當便宜,一年隻需1000多元。我非常享受在那邊學習的時光,因為那裡的老師傳授了我們許多法語的知識、也普及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文化常識。”
然而,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在中國舉辦的法語等級考試全部取消。和許多計劃留學的學生一樣,他在今年年底出國的計劃未能如願。
大多數法國高校普遍隻接受DELF的成績証明,而對於他已經拿到的,達到B2水平的TCF証書,法國高校雖然理論上接受該証書的申請,但現實中被錄取的概率很低。可是,他沒法在今年畢業時參加DELF考試。
未能如願留學的他,隻能選擇畢業工作,再擇機留學。今年年中,他進入一家傳媒公司就職。邊工作邊備戰留學的他,目前正在上海法語培訓中心學習DELF B1.1(2)的課程,除此之外,他還報名了一個法語口語班。
“我每周都要在這裡上7個多小時的課,但我並不覺得很累。這裡的課程十分有趣,和上外輔修的中式教育完全不同。因為這裡有非常活躍的課堂氣氛,大家發言和回答都很積極,每個人都不是單單的為了考試和証書而學習。”
“我一直在我的人生規劃裡有一場留學,我很想體會異國他鄉的文化,正如我所說的,法國文化十分吸引我,包括電影、美食、宗教、習俗和政治等領域的特色文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的電影,我永遠忘不了《天使愛美麗》裡,主角艾米麗看到心愛之人時的回眸一笑。”
對法語文化的熱愛和對當地生活體驗的向往推動著Frédéric前往法國留學,留學對於他的未來發展是一個加分項。Frédéric坦言,“我未來的計劃是定居上海,而一個優秀大學的學歷以及一個好的工作會為我的落戶加分不少。”
每周,Frédéric都會去培訓機構上一節法語課
他直言:“我有很多朋友也和我坦言,去西方國家留學沒有想象的這麼好,相反會很辛苦。我去法國,也是為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對於那些不好的地方,我也會做充分的准備,積極應對所面臨的問題。”
語言-文化之橋梁
50歲的Joseph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加拿大,英語和法語都是官方語言,有著相同的影響力,因而,他從小便浸在濃厚的法語環境中。
由於工作需要,他常年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奔波,因此他深刻地體會到了法語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歐洲的影響力——學會法語基本可以走遍全歐。
“實際上法語的影響力在歐洲大陸是要比英語大的,如果你會法語,你在歐洲基本不需要翻譯,因為那邊會說法語的人很多,而且哪怕不懂當地語言,也可以很容易地看懂當地的廣告、公告、指示牌,因為這些語言都是差不多的,他們都和拉丁語有著十分巨大的聯系。相反,英語比起拉丁語差別就比較大。“
法國是令Joseph印象最深刻的國家,Joseph在法國長期居留過兩次,一次在巴黎、一次在裡昂。
“實際上法國這個國家裡的文化還是差的挺遠的,巴黎和裡昂明顯不同,巴黎人就和其他大城市的人一樣,對陌生人很冷漠。相反,裡昂人就很好客。”那次,他居留於裡昂時,正值法國人過聖誕節。Joseph在朋友家留宿,朋友經常帶他前往親戚朋友家做客,一起享用葡萄酒,美食。裡昂人好像並沒有把Joseph當外人,他們熱情地接待他,並和他閑聊了許久。Joseph對居留裡昂的經歷念念不忘,因為在這次居留中,他真正體會到了法國人的熱情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在Joseph的生活中,這樣的跨文化交流屢見不鮮,而語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橋梁,對於Joseph經常前往的法國和加拿大而言,法語都是十分重要的溝通方式。
“法語的確在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我覺得不僅僅在法國,在其他國家,如果你會說他們的語言,他們自然更樂意和你聊。我的母語是英語,如果我對法國人說了一點法語,他們也會說一些他們掌握的、為數不多的英語來回復我。“
他補充道:“不僅如此,法語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文化。法語的詞義、語法使得其成為一門相當嚴謹的語言,這也造就了法國人的民族性。法國人說話、思維都比較極端,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法語的語言更多的隻能表達一個比較明確的意思。在法國,你能很容易的就知道一個法國人是不是真的喜歡你、願意和你交流,這點和中國很不一樣。而我認為這樣的嚴謹和極端正是造就法國國民性的浪漫的原因。三言兩語很難說的清,不過簡單的說,就是平時嚴謹習慣了,那就厭煩了,自然就會想浪漫一些。“
2020年初新冠病毒爆發,許多歐洲國家成為了全球傳染病的重災區,使得航班大規模停航,Joseph的工作也就閑了下來。在這段閑暇時間,為了進修法語,他報名了上海法語培訓中心的課程。 他總是坐在最后一排,但卻是最積極的一位,上課時,他常被老師點到。積極學習法語的背后,不僅是他工作的需要,也是他體會和品味世界文化的橋梁。
上海法語培訓中心(虹口校區)的走廊。疫情之后,上海法語培訓中心終於在7月等來復課
長年累月的外語交流,文化交流使得他對“中法文化融合”的感受頗深,Joseph是一名法學碩士,他對於語言文化的理解正如他對於法條和案例的考究和推敲一般:追根溯源、直指問題的關鍵。他認為,中法文化實際上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社會主義的聯系。“盡管我們都說法國是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法國有著許多社會主義的地方,比方說法國的工會、福利制度和一些國有企業等。我認為,我們目前的環境太注重中西文化的差異了,卻很難看到相同的地方,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差異,他們都是人類文明進化中的階段、結果。差異只是表面的,深層次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和相同”。
在談話中,他表露了對如今部分大學生功利主義學習方式的擔憂,“隻將大學學習與未來就業挂鉤,忽視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語言和文化。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用好語言這個橋梁。“
Joseph雖然出生於華裔家庭,但在學習中文時,仍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除此之外,他還接觸過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現在回憶起來,Joseph認為在語言學習上花過的心力十分值得, “不同語言的學習促進了自己對跨文化交流更好的理解”。語言的學習也並非僅僅只是“應對不時之需”,更是“要終身學習的”。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楓、林歡、肖楠、Lily、Frédéric、Joseph為化名)
作者: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汪穎駿 任浩文 倪宇振 指導老師 李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