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先生為魯迅先生致祭文

2020年10月19日08:56  
 

8:50,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先生為魯迅先生致祭文。

84年前的這一天,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近萬名普通民眾參與到送別的隊伍中,這是中國人民崇敬魯迅的最好証明﹔那一次送行,也贈予魯迅最崇高的榮譽:“民族魂”。84年來,對魯迅的研究和評說從來沒有中斷,但也許我們應該提問一下,魯迅作為現代中國的精神象征,我們是否在形象塑造和思想闡釋上已經真正完成。

魯迅最高的理想,是中華民族從國力到精神的全面崛起。為了這一理想,他願意以文藝的力量提供最大限度的光亮和溫暖。他從事創作,不是為了要成為一個文學家,而是為了中國人精神的覺醒。他筆下所揭露和批判的,所無情解剖和憂慮深重的,都與此密切相關。為此,他完全願意讓自己的文章連同所揭示的弊端一起消失。

魯迅堅信,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燈火。但他也曾有過對自己作品的看輕,甚至對文學本身的懷疑,然而這種看輕和懷疑之情的表達,不是出於個人功名大小的私心,得失多少的計算,甚至,也不是為自己作品能否進入藝術殿堂焦慮,而是更急切、更深沉地思考著,文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為國民精神的覺醒,為民族國家的奮起提供光和熱。他是一個追求文學的社會作用、精神力量,從而始終拒絕象牙塔裡的寫作趣味的文學家。

魯迅在世時所遭遇的有惡意的攻擊和無惡意的誤解,激烈的論爭和更多的隱忍,大多和根本上源於魯迅這種一以貫之的文學觀。他靈魂深處為自己的國家、民族所付出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同步理解,甚至包括他在藝術上的現代性探索,也沒有被完全認同。84年來,魯迅那種復雜的哲學觀念與他始終秉持的家國情懷之間,既有矛盾、糾葛,更是一種並存、融合,因此造成的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的多樣化藝術色彩,他參與中國革命的眾多實踐,他對世人,尤其是青年的無條件又有原則的關心、支持,從來都是充滿了不同聲音、一直在爭論、撕扯的話題。神話魯迅,污名化魯迅,碎片化、八卦式誤讀魯迅,此起彼伏,莫衷一是,網絡化的環境下,這種植情形甚至有推波助瀾之勢。

如何在多側面的描述中塑造出完整的魯迅形象,這是我們共同肩負的文化責任。魯迅的文學從來沒有離開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魯迅研究也不應該成為書齋裡自說自話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講,魯迅研究仍然具有無限的潛力,魯迅的資源既需要不斷挖掘,更需要向社會廣泛傳播。如此,我們的紀念和緬懷,才會讓一位偉大的逝者得以真正的安息。

謝謝!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