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落后、產業基礎薄弱、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過去,這些是上海市金山區對口幫扶的普洱四縣:寧洱縣、墨江縣、鎮沅縣、景東縣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今,對口四縣全部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近幾年,金山區持續加大投入,創新工作方法,助力高質量脫貧。
滬滇感謝牆
前不久,金山區委書記胡衛國率黨政代表團赴普洱四縣開展實地調研,胡書記在調研過程中表示,“作為幫扶方,能夠參與這一歷史進程,貢獻一點力量,我們感到無限光榮、無比自豪。當前,脫貧攻堅戰已經勝利在望,同時,防止返貧的持久戰更加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將全面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努力幫助對口縣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脫貧之路。”
產業閉環,大山裡飛出“金鳳凰”
9月上旬,金山區援建鎮沅恩樂鎮畜禽養殖收購集散中心揭牌。該中心投資400萬,不僅有綜合物流中心(冷庫、保鮮庫、冷鏈車等),還建有展示中心、電商交易中心等。至此,一個集收購、加工、物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閉環打通,越來越多具有普洱當地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將走出大山,擺上東部市民的餐桌。
“消費扶貧的一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在當地建立一個產業鏈,營造一個產業的生態系統,通過產銷對接,倒逼生產端提質增效,推動當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金山區在鎮沅縣挂職援滇的縣委常委、副縣長張迪表示。
茶葉、核桃、食用菌……事實上,普洱擁有豐富的優質農副產品,蘊藏著極大的增值空間,卻往往因為保鮮、物流、觀念等發展受限。而集散中心的建成使用為農副產品走出大山提供了平台支撐。
“瓢雞入滬”就是很好的例証。瓢雞是鎮沅的特產,因為沒有尾巴,像葫蘆瓢,所以被形象的稱為瓢雞。它在鎮沅縣大部分鄉鎮都有養殖基礎,而且是家家戶戶自己養,幾乎沒有大型合作社。去年,在對口幫扶協作下,首批2000隻鎮沅瓢雞進入上海市場,獲得良好口碑,瓢雞致富新路自此被打開。
“我們選擇了供銷社作為全縣瓢雞採購的官方主體,本地農特龍頭企業古茶坊作為經銷主體,與大理州南澗縣的秉炎農牧達成合作,委托其對鎮沅瓢雞進行產品檢疫、屠宰加工、真空包裝和急速冷凍,這樣從種源開始,歷經養殖、收購、中轉、屠宰、加工、包裝、冷凍、運輸、收儲,到最后快遞到消費者手中,一條瓢雞全產業鏈終於順利打通。”據張迪介紹,鎮沅瓢雞的收購價格在60元/公斤,每賣出一隻瓢雞比一般土雞能多賺50元左右。在市場經濟規律下,“瓢雞入滬”猶如鯰魚效應,一下子激發了農戶的養殖積極性,瓢雞存欄量穩步上升。
“目前我們在全縣9個鎮設立了收購聯系站,正在建設100個專門養殖瓢雞的村民小組。除了瓢雞,一些黑糖、核桃、小米、蜂蜜等農產品也通過集散中心打開了市場。”鎮沅供銷合作社主任張陸強介紹。
抱團取暖,酒香不怕巷子深
如果說平台搭建打通了產銷閉環,那麼行業龍頭引領則產生了集聚效應,讓更多的合作社和企業抱團取暖,從而幫助個體農戶致富增收。
鎮沅古茶坊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就是鎮沅扶持的龍頭企業,不僅提供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等,更為當地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從最開始的一兩種農產品到如今的三十多種,古茶坊“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逐漸贏得了當地農戶的信賴。
“不論是企業、種植合作社還是零散的農戶,隻要產品質量符合標准,我們都會收購。而且對建檔立卡戶,收購價會高於市場價5%。”公司銷售總監段玉珠介紹,“目前和我們合作的農戶有上百家,農業合作社也有十多家。”
李學梅就是古茶坊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附近酸台村村民,也是建檔立卡戶。如今,她不僅在古茶坊工作賺取佣金,家裡的核桃、花生等農產品也直接銷售到公司,每年保底能有幾千元的收入。“以前就是集市上賣賣,現在有公司保底,不愁賣。”同李學梅一樣,如今在古茶坊就業工作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0多人,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個體經營者聚集在古茶坊周圍。
無獨有偶,普洱市金山寧洱產業園項目的建造正是為了吸引更多類似古茶坊這樣的企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目前,該產業園已經引入普洱豐用食品有限公司綜合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年畜禽肉深加工800噸、米粉米皮1500噸、茶葉100噸的加工廠及生產線。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運作模式,與廣大種植、養殖農戶密切合作,帶領當地村民致富增收。
“啟智授漁”,資金支持有保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地區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手段更在於從業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端牢脫貧致富的鐵飯碗。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就承擔著這樣的職能。
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建於2017年。走進這所“讓懶漢變好漢”的技能學校,宿舍、餐廳、活動室等一應俱全。去年,金山區投入幫扶資金100萬元,對硬件環境進行提升。據中心管理人員劉曉龍介紹,這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每期學員50余名、5—30天課時,學員培訓費、伙食費、交通費等全免,目前培訓中心已經完成54期2409名人員的培訓,課程涉及鋼筋工、建筑工、汽修工、家政服務等方方面面。
“剛開始我們只是針對建檔立卡戶進行培訓,后來隻要有需求就可以參加我們的技能培訓。”劉曉龍說,“結業后開展職業技能鑒定、頒發証書,並搭建就業平台、持續跟蹤管理,實現穩定轉移就業。”
李發能是勐大鎮平底村核桃河組人,曾為建檔立卡戶。過去,李發能家經濟來源主要靠採鬆脂、拾菌子,收入1000元左右。在參加了培訓中心混水牆砌筑培訓后,經就業推薦與一家名為同勛制管廠簽訂用工合同,工作至今。如今,他每月收入在3500—4200元之間,實現了致富增收。粟定友在參加了培訓后,考核取得了由省人社廳頒發“混水牆砌筑專項職業能力証書”。從此他開始在村裡承攬一些小工程。如今,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摘帽,不僅娶妻生子還買上了小轎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00元,並帶動了一般戶45人、建檔立卡戶5人脫貧致富,增加了他們的打工收入。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產業鏈完善,人員技能提高,資金保障也並未缺位。目前,金山區聯合寶武集團,積極籌集專項幫扶資金,在鎮沅成立“金沅寶助困基金”,用於投資本地優勢明顯且效益穩定的特色產業,並每年提取5%的收益增值費,專項用於鎮沅縣助學助困及各類訪貧問苦,間接受益人達上千戶。
培苗育種,特色產業引入普洱
在景東縣上海泉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香菇產業基地的一間大棚裡,金山區援滇農業技術人才程興興正在進行水質檢測。這裡有一池試養的3萬尾羅氏沼蝦蝦苗,目前成活率在70%左右。待技術成熟后,這些蝦苗將推廣到當地的稻田養殖中,幫助本地農戶致富增收。
原來,為加大滬滇扶貧協作力度,發揮金山區農業產業特色優勢,由金山區農業合作社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一些優質的農業品種正在引入普洱。
番茄基地
以金山本地著名的漕涇鎮哲優番茄為例,目前,位於鎮沅的優質綠色番茄標准化種植示范項目已經完成搭棚綁蔓和追肥,綠色飽滿的果實挂滿了藤蔓,預計今年11月份就可採收上市。
“目前來看番茄長勢良好。今后,我們還會為周邊35戶建檔立卡戶免費提供番茄苗,並手把手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幫助農戶和村集體發展產業致富。”金山區援滇農業技術人才翁永剛表示。
除了羅氏沼蝦和哲優番茄,金山小皇冠西瓜“精品西瓜標准化種植示范項目”目前也處在地塊選址和企業注冊成立階段。優質種苗資源的交流共享,正在形成農業領域的新興力量,實現兩地的種養、銷售市場的對接,為貧困地區未來發展提供更多選擇。
“扶貧扶志”,實干助力“思想脫貧”
位於墨江縣聯珠鎮曼平村岩子營組,是一個隱藏在深山裡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過去,這裡道路泥濘,環境惡劣,人畜飲水得不到保障。去年,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金山區投入上海市對口援建資金250萬,不僅對人居環境進行了提升、解決飲水難,還發展了紅葉李種植、民宿經營等多種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從過去的不到3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成功實現致富增收。
扶貧扶志。事實上,岩子營村寨最重要的變化是村民改變了等、靠、要的狀態,脫貧致富的積極主動性增強。“過去,這裡村民沒有什麼收入來源,更沒集體歸屬感。村裡組織活動也很少參加,生活都是各顧各的。但是通過扶貧項目的實施,讓大家看到政府在為村民做一些事情,現在家家戶戶都主動參與村組建設中,積極性有很大提高。”墨江縣聯珠鎮副鎮長周俊介紹。
這樣的思想轉變正成為村民實現脫貧的重要推動力。這一點,位於普洱景東縣錦屏鎮的“上海對口幫扶錦屏鎮香菇種植項目”基地負責人馬龍彪體會更深。去年,金山區投入上海市援建資金500萬給錦屏鎮磨臘村、新民村、利月村等5個貧困村,以每村100萬元作為扶持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入股上海泉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香菇產業基地,每年按股金的5.1%獲得分紅。不僅如此,該項目按照“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模式運作,村民不僅獲得土地流轉費和經營分紅,也優先獲得勞動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
然而,剛開始村民對這種方式接受度卻並不高。“村裡人過慣了閑散自由的生活,不習慣朝九晚五的上班方式,覺得上班好像不是什麼很光榮的事情,說不來就不來了,更別提什麼組織紀律性了。”馬龍彪說,“尤其到了過年期間,這種現象更普遍。”
隨著項目的深入推進,村民逐漸看到了務工帶來的甜頭,主動性也更強了。
“以前意識低,隻想著種自己家裡的地,除了自己吃、喂喂豬,家裡沒有什麼收入來源,有時還虧本,”正在基地干農活的前所村果園小組村民向艷表示,“現在我們可高興了!在這邊上班有收入,而且中午還管飯,自己家裡的地也可以接著種!以前從來沒打過工,不知道這麼好,真的很開心!”
目前,該基地不僅提供了淡旺季60-100多人的就業崗位,還有50名殘疾人就業,“我要富”的思想正在生根發芽。(王志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