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第二課堂”——

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外語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孫嘉熙

2020年10月15日16: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外語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許多初到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常常會因為習慣於國內教育的模式,下意識地認為“學習外語”的場景多數在校園內,其實,學習留學所在國的語言往往需要有機結合校園與生活兩種場景,才能起到更好效果。這裡,筆者將以自己海外留學時的實際經歷為例,來談談跨文化交流中語言學習的一些建議。

巧用通俗詞語

即便曾有過出國旅行的經歷,絕大多數留學生在正式開始海外學習之前,並沒有長期單獨在國外生活的經歷,這意味著新留學生們的外語詞匯積累大多來源於課堂。因此,初到國外時,很多人在交流中習慣性地使用教材上的“范例句式”——這些詞句從語法上分析並無錯誤,但是應用於日常對話中時卻不很地道。

我的一位校友曾有過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小故事。他幾乎將英文寫作的語句格式掌握得“爐火純青”,因而在第一次出門去快餐店點單時,習慣性地對店員說:“Firstly, I would like to have A……; secondly, I want to order B……,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C…….”(“首先,我想要A﹔其次,我想要B﹔最后,我想點C”)店員在聽到這種“庄重肅穆”的句式后,第一反應並不是按其要求下單,而是表現得非常錯愕——因為長期生活在英語國家的人並不會在點單時使用這樣的句式。

這個例子其實在留學生初到國外時並不鮮見,大家迫切地想要使用標准而明確的句式進行表達,但實際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由此可以看出,在課堂以外的日常交流中接觸、掌握一些通俗用語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能讓自己的口語表達變得更加地道,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當地人所使用的“非教科書式”用語。

了解“詞典之外”的意思

隨著與當地人的交往不斷深入,留學生常常會發現,一些本土學生常用的詞語組合或是單詞含義,在字典中甚至可能找不到解釋。

筆者自己就有切身體會。在與外國同學合作完成一項小組作業時,因時間跨度較長,大家經常需要在線上交流。一次,在我上傳了自己完成的部分作業后,一位同學在線上回復:“mint”。在當時,這個詞給我造成了很大困惑,因為不論是固有印象還是查通用詞典,這個詞語的核心解釋都是“薄荷”與“鑄幣”,因而放在當時的語境下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同學對我的作業究竟是滿意還是不滿意?我在心中打鼓。

想來想去,我決定向這位同學問出我心中的疑惑。在弄明白我的困惑后,他不禁哈哈大笑。原來,“mint”在當地通俗口語交流有“很好”“非常棒”的意思。他不曾想到,自己的一句夸贊竟讓我“糾結”了大半天。

一些留學生可能會擔心使用俗語詞匯不夠“正式”,會讓對方感覺自己不禮貌。在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裡固然如此,但是在日常聊天對話中,若是大量使用教科書上的“標准詞匯”來遣詞造句,卻並不符合本地人的聊天習慣。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在中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總是用“乘坐出租車”這種說法,而不說“打車”﹔說“我的配偶”“我的伴侶”,而不說“我的丈夫”“我的妻子”,這樣雖然不存在語法上的錯誤,但卻會讓人明顯感到用詞過於刻板,不符合口語交談習慣。

接觸外文互聯網拓展視野

上網,是出國后了解當地人慣常表達的另一個方式。受限於語言水平,並被固有習慣所影響,許多中國留學生即便在出國之后也更愛閱讀中文網頁,對外文界面“敬而遠之”,這其實不利於外語學習。

在課余時間裡,社交媒體是便於接觸當地流行語的實用方法。筆者在留學初期與同學線上聊天時,常使用“Hello”或者“How are you”這樣較傳統的方式和同學展開對話,但對方打招呼時往往傾向於選擇“Howdy”“What's up”,甚至是“S'up”這樣的通俗詞匯。最開始,我覺得這樣問候不夠正式,但在逐漸了解當地人的語言習慣以后,才發現這樣問候恰恰顯得親切。就像在中文語境中,比較熟悉的好友間更習慣用“最近怎麼樣啊”來問候,而不是“你最近生活得怎麼樣”這種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間同一個網絡詞匯有時也可能造成誤會。一個常見的例子便是國內網民在表達贊許時會用的“666”,但對於歐美國家的網民來說,這個數字更容易讓他們聯想到宗教傳統中的魔鬼形象。另一個較多見的例子是“LOL”,留學生們看到這個詞的第一反應是電子游戲“英雄聯盟”,但在國外,線上聊天中使用“LOL”一般代指“哈哈大笑”的表情。留學生們在國外上網時難免會遇到此類文化差異,如若出現誤會,與對方交流清楚即可,在接下來的使用中便能精准“避雷”。

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掌握“雅俗共賞”的能力,根據日常社交、學術寫作或正式場合等不同場景適用不同的詞匯搭配。留學生單就語言學習來說,更多收獲常常在課堂之外。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