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鷹瞳:人工智能+醫療,眼科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全國首証

董志雯

2020年10月12日11:15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8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上海鷹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Airdoc)的創新產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析軟件”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成功獲批注冊。這是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眼底病變輔助診斷軟件在我國首次獲批三類醫療器械,標志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取得又一重要成果。

公司首席醫學官陳羽中介紹,鷹瞳專注於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的應用,公司的人工智能慢病識別系統可以自動讀取眼底照相機拍攝的視網膜影像,利用算法模型就可以對相關慢病完成快速識別、分析、篩查。

有效賦能,實現疾病早期發現與早期干預

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數約1.14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為24.7%至37.5%,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人數已超過3000萬,成為工作年齡人群第一位致盲性眼病。

嚴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壓等多種危險因素,同時進行眼底篩查,可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性﹔而對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採取有效干預措施,可顯著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致盲率。

但現實是,我國約有3.6萬名眼科醫生,注冊眼底病診斷的專業醫生僅1100名左右,且多大集中於大中型城市和三甲醫院,眼底醫生的稀缺使得大規模糖尿病篩查難以為繼。

而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可有效賦能等級醫院內分泌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療機構等單位或部門,開展大規模的糖尿病篩查,實現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早期干預,病人的隨訪和並發症有效管理,降低群眾的疾病負擔以及公共醫療開支。

“產品獲批,為產品的臨床應用堅實了合規保障,打開了大規模應用的大門。“陳羽中說。

AI+醫療就是做優質醫療資源的增量工作

陳羽中表示,Airdoc立足自主研發的系列醫療AI解決方案,其中基於千萬級數據的視網膜產品,可以對眼底血管、視盤、黃斑和神經等分別分析,實現了對視網膜多達近百種生理結構、病灶特征和術后特征的識別,可准確識別數十種心血管、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眼部疾病或並發症,對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全身性慢病,高度近視、老年性黃斑變性、靜脈阻塞、白內障等常見眼病進行輔助診斷和大人群篩查,還能對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多種重大疾病的健康風險進行評估。

目前,上海鷹瞳(Airdoc)已經與超過上百家一流醫院展開了深度合作,並研發出多款適合職場、藥店、眼鏡店、健康管理等眾多院外應用場景的產品,是中國商業化最早的醫療人工智能企業之一。

陳羽中表示:AI+醫療就是做優質醫療資源的增量工作。多年醫院工作的經歷,他更明白優質醫療資源的稀缺和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急迫性。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的絕對缺乏和分布相對不均共存,利用AI產品幫助專業醫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賦能基層醫生提升服務能力和范圍,協助患者完成居家檢測和慢病管理。無論視網膜識別還是例如心電識別監控等其它產品,隻要能達成以上三個目標的,都是Airdoc的努力方向,視網膜產品可能是醫療AI領域最早突破、落地並得到有效推廣應用的產品。借助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視網膜圖像評估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用人工智能驅動傳統體檢模式變革,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基於視網膜人工智能評估的百萬體檢人群的健康狀況評估。

對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陳羽中也表示:“視網膜是全身唯一的一個能夠直接觀測血管和神經的組織,不僅能夠檢測眼底疾病,還能檢測全身性的血管類疾病(例如高血壓)、神經類疾病(例如帕金森)以及多種其他疾病(例如腦部腫瘤、貧血等),其臨床價值遠超大家的想象。

“未來,一方面,Airdoc將著力於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件推向醫院眼科、內分泌科、體檢科及基層醫療體系,加速平台與網絡建設,促進分級診療,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及時診斷及時干預,提高生存質量、降低整體醫療費用。另一方面,Airdoc也將積極發力健康風險評估及健康管理產品的院外應用推廣,防重病、治未病,有效提升國人的健康管理意識和科學管理手段。”陳羽中對腳下這條創業的路充滿信心。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