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新一輪治理開啟,太湖如何碧水安瀾

2020年09月24日08:5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三萬六千頃,浩蕩三州界。

太湖流域位於長三角核心地區,行政區劃分屬蘇浙滬皖,以佔全國不到0.4%的流域面積,養育了全國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0%的GDP,造就了繁榮的環太湖城市圈。

2007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導致無錫水源地污染,國家由此啟動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12年過去,太湖治理成效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新一輪太湖治理又面臨哪些新的挑戰?

9月21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組織眾多專家,就太湖流域水治理戰略進行研討,啟動新一輪太湖治理。東姐特地前往,探問未來太湖如何更美。

12年治水,太湖實現“兩個確保”,水更清、瀾更安

太湖流域圖

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長朱威介紹,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在流域人口增加1000多萬、經濟總量增長近3倍的背景下,太湖流域水環境總體向好,水質持續改善,連續12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兩個確保”目標。

目前,太湖流域已基本形成以長江、太湖∼太浦河∼黃浦江、山丘區水庫及錢塘江為主,多源互補互備的供水水源布局,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太湖水質穩中趨好,與2007年相比,2019年太湖水質提升兩個水質類別,主要水質指標高錳酸鹽指數下降12.2%,氨氮下降79.5%,總氮下降36.6%。入湖河道水質得到較大改善,22條主要入太湖河道中,11條水質已達到或優於Ⅲ類標准,已連續5年無劣V類入湖斷面。

太湖流域整體防洪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治太11項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擴大杭嘉湖南排、新溝河、新孟河等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水利工程陸續開工建設,地方城市防洪和圩區排澇工程先后實施,“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流域綜合治理骨干工程體系基本形成。

今年夏季,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最高水位4.79米,超過保証水位0.14米,為1954年有實測資料以來第三高水位。正是由於近30年防洪工程的持續建設,加上科學調度、上下游團結協作,太湖流域未死一人、未垮一庫、未潰一堤,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洪澇災害。

據初步估算,若沒有骨干防洪工程建設,今年的大洪水可能導致太湖流域160萬畝土地受淹,直接經濟損失將超過200億元。

藍藻暴發風險仍存,水質達標還需努力

太湖夜景

成績面前,不避挑戰。專家們認為,太湖流域水治理依然面臨重大挑戰。

朱威談到,太湖水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是“磷高、藻多、沉水植物少”。太湖暴發大面積藍藻水華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外源氮、磷等營養鹽的持續輸入造成太湖富營養化,太湖湖體藻型生境已經形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多重因素綜合導致近年太湖藍藻水華強度總體呈上升趨勢,未來隻要氣溫、光照、風力等外部條件具備,部分湖區仍有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華的可能。近年來,太湖總磷濃度呈波動上升趨勢。2019年總磷平均濃度為0.087mg/L,超出《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2013年修編)》確定的2020年水質目標74%。沉水植物具有抑制底泥再懸浮、削弱藍藻空間遷移的作用,而目前太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積不到湖體水面面積的10%,仍處於較低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張建雲認為,入湖河道控制濃度不達標是太湖水質難以達標的主要原因,入太湖污染物總量遠超湖體納污能力,是太湖水質難以達標的根本原因。2019年,22條主要入湖河道中僅8條河道主要水質指標達到《總體方案》明確的控制目標,而這8條河道入湖水量僅佔總入湖水量的15.1%,其余14條河流存在不同程度超標,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總磷。太湖流域工業發達,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入太湖污染物總量遠超湖體納污能力。近3年,太湖總磷、總氮年均入湖負荷為《總體方案》確定的枯水年太湖總磷、總氮納污能力的3.7倍和4.5倍,為平水年相應允許入湖污染負荷量的3.1倍和3.0倍,太湖營養過剩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

太湖流域防洪減災形勢依然嚴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雲認為,流域防洪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流域下墊面條件發生較大變化,防洪形勢日益嚴峻。近20年來,太湖流域內城鎮建設用地增加73%,耕地和水域面積總體減少,強降雨時河網水位呈現出漲水快、水位高等新特點。二是城市大包圍和圩區建設,有效提高了自保能力,但同時也加大了流域、區域骨干河道防洪壓力,流域、區域、城市、圩區洪澇統籌難度加大。三是區域航道升級改造改變了區域匯水特性,流域骨干河道的排洪壓力增加。四是河湖蓄泄矛盾突出,太湖洪水外排能力不足。今年汛期,太湖上游最大入湖流量接近3000立方米/秒,而望虞河望亭水利樞紐和太浦河太浦閘最大泄洪流量合計僅為1000立方米/秒左右,洪水外排能力明顯不足。

打造“洪澇無虞、水源無憂、生態宜居”湖泊治理樣本

“洪澇無虞、水源無憂、生態宜居”。這是專家們為新一輪太湖治理勾勒的目標。

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吳文慶說,要突破瓶頸,把太湖治理好,關鍵是要堅持源頭控制、提標減排、系統治理、綜合施策。

張建雲院士指出,新一輪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一定要緊盯入太湖污染負荷仍超出湖體納污能力這個根本原因,堅持水污染防治為先,採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控制入湖污染物。太湖水環境治理要把握好“三個堅持”。一是堅持治湖先治河,建立並嚴格實施入湖河道控制斷面污染物濃度和總量雙控考核制度。二是堅持治河先治岸,以“減磷控氮”為主線、面源治理為重點,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堅持綜合施策,統籌推進節水減排、藍藻防控、引江濟太、生態修復等工作。

“帆影浮天際,波光碧水濛。”詩人筆下的太湖美景,再現可期。

(圖片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