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9月23日電 (記者 曹玲娟)舞台劇《夢影.牡丹亭》將於10月24日至26日在瑜音閣連續三天上演。這是主辦方9月22日在滬宣布的。
《牡丹亭》一劇,自創作之時起,便被持續不斷地搬演上舞台。《夢影.牡丹亭》,擷取《牡丹亭》傳統演出的經典段落,融匯昆曲、話劇兩種舞台藝術表現形式,結合影像化展示以及燈光新媒體技術呈現,將昆曲水磨腔的纏綿之美以全新形式帶到觀眾眼前。
具體來看,該劇截取《牡丹亭》文本中涉及到澳門風土人情的段落,聯系《牡丹亭》劇作者湯顯祖本人曾前往澳門的生平經歷,創造出一場文化交融、似夢還真的視聽盛宴。
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因上《論科臣輔臣疏》抨擊朝政,激怒當道而被貶黜,十月下旬抵達廣州,此后乘船訪游澳門。澳門的瑰麗奇異及華洋雜處之風,給湯顯祖留下了深刻印象。與澳門的這“一段緣”,不僅讓湯顯祖留下頗多吟詠詩文,還在不久后創作的《牡丹亭》劇本中留下了鮮明印記。
“一領破袈裟,香山墺裡巴。多生多寶多菩薩,多多照証光光乍”,該劇的故事主線正出自《牡丹亭》原文。湯顯祖《牡丹亭》中提到,柳夢梅作為廣州府學的生員,游歷至香山岙(今澳門)多寶寺(一說即為今澳門“大三巴”),偶遇番回海商在多寶菩薩前獻寶,求得一觀,並以寶物自況,借機獲得了欽差苗舜賓的資助,這才得以辭別香山岙,前往長安謀取前程。柳夢梅從澳門登船北上,使之后在南安府衙后花園拾得杜麗娘畫像成為可能,《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故事,自此埋下了種子。
該劇的編劇之一,95后青年編劇曹蘊祺表示:“這部戲關於一次游歷,一場奇遇。湯顯祖在香山岙(今澳門),遇見了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經歷了生死,探知了世界與天地,本就是一次傳奇的經歷。湯顯祖的所見、所感,也如夢一場,他的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呢?”
劇目舞台呈現部分,圍繞著演出場地瑜音閣的風格及特點,進行了一系列音樂、燈光、舞美、服裝及多媒體影像化呈現設計,以期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演體驗。
王珮瑜
京劇演員王珮瑜作為瑜音閣的主人,表達了對這一項目的寄望。作為一位京劇演員,她講述了自己與昆曲的淵源。曾經出演過昆曲《陰罵曹》的她說,京劇行話有一句是“學昆曲是上枷板的事”,昆曲表演非常繁難,但習練者最終總會被它的精巧高雅征服。
主演代表、上海京劇院言派老生陳聖杰表示,這部戲的文人氣質,和言派藝術開創者言菊朋身上的書卷氣非常相符。這次參演,是昆曲和話劇的結合,是一次更新的嘗試。
該劇由澳門好時節文創有限公司、上海澳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澳門中華昆曲文化協會聯合出品,由上海瑜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蘇州昆劇院、瑜音社合作演出。該劇是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基金資助項目,此次創排演出,也屬澳門、上海戲曲界的首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