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鬆江:讓市民生活更舒心、更暖心、更美好

2020年09月06日06:39  來源:上觀新聞
 

城市的核心是人,讓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標尺。在鬆江區,中山街道通過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居民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的“15分鐘生活圈”﹔車墩鎮,黨建引領下的社區“三駕馬車”發揮作用,居民眾籌建休閑長廊,樓下荒地變“花園”﹔通過建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學生社區實踐輔導站,鬆江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各級機關黨員志願者走進社區、街區,發揮帶頭表率作用,志願精神蔚然成風......

居民眾籌建長廊 樓下荒地變“花園”

“讓更多居民參與進來,營造新型友鄰關系,同時,激活居民群眾參與自治和社會參與共治的內生動力,對於推進文明城市建設也非常有利。”車墩鎮祥東社區黨支部書記周靜說道。

200多名社區居民眾籌近5萬元,把小區內一塊閑置荒地改造成了休閑長廊,居民樓下的裸露黃土裡栽種上了綠植,成了一個個“迷你花園”……在鬆江區車墩鎮第一個大型農民動遷安置社區祥東社區,居民自治正改變著社區的環境面貌。

“這都是我們居民自治的成果!”周靜臉上有著掩蓋不住的驕傲,通過居民自發的行為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在社區美麗家園建設上邁出一大步,這也成為了祥東社區推進文明城市創建的一種新方式。

為每一位居民打造專屬“后花園”

近期,一塊塊“睦鄰花園示范點”的標識被一一安插在祥東社區每一棟居民樓下,每一片睦鄰花園內,綠植襯托著顏色各異的花卉,清風拂過,別有一番韻味,但在兩個月前,“睦鄰花園”還僅僅是一片片黃土裸露的泥地,有的甚至因為居民毀綠種菜顯得破敗不堪。不少居民都會因為“鄉土情結”在小區的公共綠地上種菜,原先種植的綠植被不斷破壞。此外,許多草坪還因長期疏於管理養護,導致黃土裸露現象嚴重。

怎樣管理好這樣的動遷安置小區?祥東社區居委會在征詢民意的基礎上開啟了一場環境自治行動: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挖掘社區能人,帶動鄰裡共同參與“睦鄰花園”打造,共享共管這片“小天地”。“我們的初衷是,不斷提升居民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從而營造美麗和諧花園。”周靜說道。

令周靜感到驚喜的是,在發起社區“養花護花”的自治行動后,迎來了大量居民的熱情參與。“有的阿姨本身就喜歡種植綠化,還有的阿姨長時間都是在家打理花花草草,苦於沒有更大空間,睦鄰花園在無形中也給了阿姨一片天地。”

現在,“睦鄰花園”成為了小區裡一道亮麗風景,還有不少居民在打造“睦鄰花園”時,自發組織設計,這樣的一座座“迷你花園”,為社區居民提供參與建設和相互交流創造一個有利的公共空間。

居民自掏腰包搭建和諧睦鄰角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自治的腳步不局限於“睦鄰花園”,一個嶄新的“睦鄰角”也在居民的熱情號召下誕生。

“硬件設備不夠完善一直是動遷安置房的弱項,很多居民都反映想要一處可以在外休息的地方。”周靜告訴記者,在“睦鄰角”誕生之前,老人常常搬著小板凳隨意坐在小區內,黨群活動也沒有一個合適的室外集中點。

此時,小區內一塊無人問津的小荒地給居民們帶來了靈感,“很多居民表示,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在這塊荒地上建造一個休息長廊。”說干就干,周靜在第一時間在小區內進行民意調查,短短幾天,200多位居民共同募捐了近5萬元。

“睦鄰角”的建成讓不少社區老人都感到安心,居民毛阿婆更是在每周一早上,興沖沖地等候在“睦鄰角”為社區的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很早之前就很希望小區裡能有一處雨淋不到,太陽晒不到的休閑地,讓我給大家理發,現在願望終於達成了!”毛阿婆笑著說道。

在周靜看來,不論是“睦鄰花園”還是“睦鄰角”的建造,都在無形中提高了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感,更多居民從“台下觀眾”成為了“台上演員”,原先的鄰裡矛盾也在自治過程中有了明顯的緩和。“讓更多居民參與進來,營造新型友鄰關系,同時,激活居民群眾參與自治和社會參與共治的內生動力,對於推進文明城市建設也非常有利。”周靜說道。

“15分鐘生活圈”讓居民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原本雜亂無章的區域清拆整治后,華麗轉身成10萬平方米的月季花海繽紛盛放,“月季小鎮”日前揭開面紗﹔智能地磁能發“情報”,垃圾箱會“說話”,城市運行智能管控平台仿佛成了街道社區的“大腦”。

近年來,鬆江區中山街道“內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質,改善生態環境,正在打造居民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的“15分鐘生活圈”。

打造高品質新地標

四年來,中山街道以“城市客廳”的標准打造公共空間,對拆違整治后的土地進行精心規劃建設。如在整治后的198區塊近2平方公裡整體規劃文化綠洲生態走廊,目前一期項目已經基本完成,“月季小鎮”正是生態走廊一大景觀,此外生態走廊中還囊括了薔薇園、綠地、樹林等生態元素,未來多個生態廊道有望串聯成環,進一步放大生態優勢。

中山街道還將田園打造成花園,清查整理各類土地拋荒、黃土裸露問題,共計綠化整治近40萬平方米的拋荒地塊、30萬平方米的裸露黃土和25處未開發的地塊,種植綠化達130萬平方米,修建各類圍欄2.4萬米,基本實現中山街道區域空置地塊全封閉管理。在洞涇港兩側7萬平方米范圍內種植桃花、櫻花3000余株,“十裡桃花、十裡櫻花”美景如畫,花園岸線獨具魅力,成了居民們爭相去的“打卡地”。

道路變身為美麗街區,近年來,中山街道共建成各型綠地14塊,完成街角綠化改造40余處,完成道路整體改造提升4條。在文翔路、茸梅路、商務區和府城風貌區等地塊,因地制宜利用街角空地、背街小巷精心打造“口袋公園”“轉角花園”“郵票綠地”,處處有綠、步步見景,為居民綠色健康生活創造了良好條件。

綠化面積達21.5萬平方米的五龍湖休閑生態綠地基本建成,“兩河一湖一綠廊”城市生態體系正在形成﹔20個足球場大的中央綠地讓更多市民走進商務區,共享綠色生態成果……鬆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是中山街道近年來著力打造的城市新地標,商務區內打造了五龍湖休閑綠地、環河濱河景觀及多處街頭綠地,在建設中對照綠色生態指標,融入海綿城市理念。

打造城市運行智能管控平台

一輛小轎車隨意停在萊頓小城一處消防通道上,附近巡邏的保安立馬在手機App上接到了“情報”,車主還沒走遠就被保安喊了回來。誰能想到“通風報信”的竟然是安裝在消防通道上的一個小小的泛感知設備——智能地磁。

從事件“感知”到發出“情報”再到處理上報,背后有一個“聰明”的“城市大腦”在支撐。在中山街道城市運行綜合指揮中心看到,大屏幕上各種城市運行數據不停跳動著,無論是各商圈的實時人流,還是一塊店招上的文字,在城市運行智能管控平台上看得清清楚楚,整個城市運行情況盡收眼底。

該平台囊括了城市三維實景模型、建筑分層分戶信息、地下管線信息等各類場景數據,而且還納入了實有人口、單位、房屋、監控、小區樓宇智能化建設的卡口等各類系統數據,構建起一個與現實1:1的“數字城市”。平台全天候在互聯網上抓取各類數據,不斷拓展數據邊界,實時更新,真正實現了“一屏觀天下”。

據了解,平台已與110警務平台、網格平台等多個平台實現對接聯動,建立系統化事件處置流程,各類設備、人員在一張網上實現事件上報、處置、自動化流轉與評價,讓每一件事件都能高效、便捷、閉環處置,真正實現了“一網治全城”

自從去年4月運行以來,平台日均處理事件180-200件,已自發處理事件超2.8萬件,有效解決城市運行部分管理痛點,助力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

厚植愛國情懷傳承優秀文化

不拘一格、形式多樣,青少年學習“四史”掀起熱潮,厚植愛國情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青少年紛紛爭做優秀文化傳統人。中小學階段是重要的“拔節孕穗期”,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學生心中埋下愛國主義種子,鬆江區大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積極引導未成年人傳承紅色基因。

不拘一格“四史”學習掀熱潮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各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積極為青少年“四史”提供資源,搭建平台,鬆江青少年掀起學習“四史”熱潮。

新橋鎮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開展以“探知古今巡足跡,學問歷史打底色”為主題的學生暑期研學活動。活動中,“紅楓驛站”朗讀基地揭牌,首批聘任的10位“朗讀者”現場朗誦《“七一”頌》、《我愛這土地》等作品,通過有聲閱讀帶領學生們進一步了解歷史。學生們還現場聆聽了曾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的社區居民何勇講述的紅軍長征故事。研學行走之旅中,學生們走進春申君祠,探尋家鄉歷史,來到鬆江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感受鬆江日新月異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愛國絕非一句簡單的口號,豐富多彩的行動實踐能有效促進中小學生愛國行為養成。暑期裡,鬆江許多學校的青少年們開展“紅色之旅”,如九亭二小的學生們走進中共四大紀念館,感受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披荊斬棘,舍生忘死的偉大精神,進一步堅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和決心。

此外,鬆江區教育局還推出了《鬆江區青少年“四史”教育學習指南》,為學生們學習“導航”,以更好地學好“四史”。還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激發青少年學習“四史”的熱情。

汲取養分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

優秀傳統文化對未成年人形成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有著重要的凝結力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促進未成年人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鬆江努力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各個層次、各個細節中,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養分。

暑期,泗涇鎮金地三村指導站開展面塑主題公益活動,面塑作為泗涇傳統的一門技藝,青少年們大多鮮有聽聞。活動中,青少年對這門民間藝術充滿興趣,通過揉、搓、捏等手法,一個個小動物就在指掌之間成形了。活動讓青少年們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面塑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學習傳承面塑文化的熱情。泗涇鎮景園社區學生指導站開展了剪紙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新橋鎮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組織開展“扎染”活動,引導學生們了解了純植物藍色的制作經過,大家不由感嘆中華民族古老染色方法的神奇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學校也主動引導學生們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如倉橋學校武術社團的孩子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武術禮儀和武術技能,認識武術、了解武術,學校裡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加入到武術學習的隊伍中,為傳承武術文化再添磚加瓦。九亭中學組織部分學生參加了以“感知榫卯魅力,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榫卯結構課程,學生們跟隨老師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榫卯結構及其在古代家具中的運用,感知了古代建筑藝術及榫卯的魅力。學生們興致盎然地動手制作木凳,在動手實踐過程中,贊嘆古人智慧,感受匠人精神。學生們表示,要保護古代歷史建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爭做優秀文化傳承人。

“1號先鋒”黨建品牌引領黨員志願者走進社區街區

為建設美麗家園、美麗街區,近段時間以來,鬆江區的主要路口、路段、車站、社區、市場、商圈、廣場隨處可見身著紅色馬甲的“1號先鋒”身影。在“1號先鋒”這個鬆江區機關黨建品牌的帶領下,機關黨員志願者正成為這個炎炎夏日一抹靚麗的“風景”,以青春蓬勃之姿,綻放出文明之光。

8月的夏日,驕陽似火。在方鬆街道的英郡別苑小區裡,連續幾個周末,都有一群身著“1號先鋒”紅馬甲的機關黨員志願者穿梭於各個樓道,來自鬆江區醫保局的志願者陳龍便是其中之一。

“您好,我是鬆江‘1號先鋒’黨員第二樓組長陳龍,來自鬆江區醫保局‘醫路有我’團隊。”敲響第三家業主的房門時,陳龍有些上氣不接下氣,額頭上的汗珠直往下滴。連日來,3000多名像陳龍一樣的志願者活躍在鬆江城區5個街道,他們或在社區裡設攤服務,或走進居民家中,向居民宣傳創全知識,引導大家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文明出行、文明養犬,爭做文明市民。

對於社區居民們來說,“1號先鋒”“黨員樓組長”這些詞,已然十分熟悉。為做實“雙報到、雙報告”制度,發揮機關黨員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裡”,去年起,鬆江區區級機關工作黨委創新打造“1號先鋒”黨建品牌。

“1號代表著機關黨建要走在前、作表率,代表著每名機關黨員都要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每個機關黨支部都要成為堅強的戰斗保壘。‘1號先鋒’,就是希望廣大黨員通過行動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走在前、作表率,作服務群眾的先鋒。”鬆江區區級機關工作黨委負責人說。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彼時防控任務重、排摸時間緊,鬆江城區5個街道的“黨員第二樓組長”第一時間到各自居委會報到,與社區干部一起投入到疫情排查和入戶宣傳工作當中。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來自57個機關基層黨組織的3500名機關黨員奔赴防疫一線,進社區、上道口、下工廠,嚴格落實聯防聯控、復工復產措施,擦亮了“1號先鋒”這個機關黨建品牌。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機關黨員志願者們又身著一件紅馬甲,帶著一把垃圾鉗、一個塑料袋、一把鏟刀,投入到美麗家園、美麗街區建設中來。

“通過深入社區開展志願服務,我們既近距離了解到居民需求,又學到了很多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區生態環境局的湯靖路說。

近年來,方鬆街道機關第二支部的很多黨員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每天早上上班時,就帶上洗好的紅色“一號先鋒”志願者馬甲,為當天參加“午間志願一小時”活動作好准備。他們來到人民路、思賢路、西林路、南期昌路四個路段,對主干道及綠化帶的垃圾進行清理,同時歸整電瓶車及共享單車,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最大努力清潔衛生,助力美麗家園建設。每周,黨員們都會按照排班表開展兩次志願活動,走進居民區和轄區商圈,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宣傳文明養寵、厲行節約等文明新風,進一步豐富志願工作內容,三年來從未間斷,在整個街道形成了人人做志願的風氣。

近期,全社會又掀起珍惜糧食、拒絕浪費的餐桌新風。為此,鬆江區“1號先鋒”志願者們帶頭簽下《文明用餐承諾書》,在家庭、單位中作表率,奔走於各大商圈,推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宣傳,力求深入人心。日前,區發改委機關黨員來到開元地中海開展“節約糧食,愛護環境”主題活動,黨員們先分組協助商圈分揀垃圾,然后再走進餐飲店倡導文明用餐。

鬆江區區級機關工作黨委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做實做深做細“1號先鋒”機關黨建品牌,以改革辟路、創新求實,唯實唯干、拼搏奮進的鬆江精神,在服務群眾的唯實唯干中繼續走在前、作表率。

(責編:鄔迪、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