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上海財經大學新生報到。疫情防控之下,家長不能進校園,同學們如何自己安置大學“新家”?
“新上財人的第一步,從自己動手開始!”“歡迎2020級新生。父母隻能送到這兒,接下來就看你的了!”9月3日,上海財經大學2020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報到的第一天,校園內張貼著各式迎新橫幅。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結合疫情防控的需求,新生報到時送學生的家長無法進入校園,無論是報到注冊,還是布置宿舍,全部由新生自己動手。那麼,這些初次遠離父母的孩子們如何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活?如何安置自己在大學的“新家”?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現場走訪。
【校門外:父母期盼的眼神】
上海財經大學國定路校區的大門口,私家車緩緩停下。來報到的新生和家長們從車后備箱中拿出一個又一個行李,迅速加入到排隊進校園的隊伍中。記者發現,每一位即將進入校園的新生事先都有一個二維碼。據學校后勤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每個人進校園之前都會將個人信息提前登記,學校經過信息篩查之后會檢查發放一個通行的二維碼,所有學生憑“上財微門戶APP”的進校二維碼或校園卡入校,並接受體溫檢測。
從大連來的小武同學,第一次遠離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利用排隊等候的間隙,小武的父母和他在校門口愉快地拍了張合影。小武的媽媽告訴記者,為了讓學校放心,他們自己提前做了核酸檢測。“畢竟還在疫情時期,為了更多人的安全,這樣做完全應該。”小武父母對“家長不能進校門”的規定十分理解,“雖然說,家長不能進校門有些遺憾,但其實這是他步入人生的第一步,讓他自己去應對,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來自南通的張同學,早上5點多就由父母開車把她送到上海財經大學校門口。7點不到,張同學帶著一個24寸的行李箱,便等候在校門口。“孩子從小就比較獨立,看到學校也有超市手推車,挺方便的,我們家長也比較放心。”張媽媽說。果然,不到3小時,張媽媽便收到了女兒的電話,報到注冊手續和宿舍床鋪都已經弄好了。
當然,也有不放心的家長。中午11時,上海財經大學的校門口的移動欄杆拉上了一半。不少家長站在欄杆外,期盼的眼神一直凝望著校園裡。不時有操心的家長在向保安詢問“從信息管理學院走到宿舍有多遠啊?”“孩子這麼多行李,怎麼拿啊?”保安一邊維持秩序,一邊耐心解答安慰著“放心,有地圖,會找到的,不遠。”“旁邊有小推車可用,不必擔心。”……而馬路對面的小店前,更是有不少家長駐足等候。他們有的等著孩子一起出來吃個午飯,有的則是想萬一東西沒帶周全,可以就近在外面買好,然后和孩子在校門口交接。
【獨自一人火車轉飛機來報到】
來自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清水河鄉貝母房子村的法學院新生吾木爾古力·提列吾,報到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由於疫情的突然變化,原先預定從烏魯木齊直達上海的飛機取消了﹔再加上,按照規定,從烏魯木齊到上海后,需要隔離14天。為了保証能按時到校報到,吾木爾古力·提列吾果斷直接預定了火車。
8月31日21時42分,吾木爾古力·提列吾獨自一人帶著18公斤的大行李,乘坐火車從石河子到嘉峪關,在硬座上整整坐了16個小時﹔隨后,又乘坐了21小時的硬臥到達西安﹔經過2小時20分鐘的航程,她從咸陽國際機場乘飛機到達浦東國際機場﹔9月2日晚上22時左右,她乘坐地鐵才來到國權路附近的經濟型酒店安頓下。“我父母是牧民,年紀又比較大,都快60歲了,這麼遠的路程,盡管不放心,但最終還是沒有陪著一起過來。”全程48小時的行程中,吾木爾古力·提列吾獨自一人,每到一個中轉點,她都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幾經周折到了上海后,她情不自禁地在朋友圈裡發消息——“累趴,但是很開心。我覺得自己太厲害了,自己都佩服自己!”
把18公斤的大行李,從校門運到宿舍,並非易事。校園內,身穿紅色T恤的志願者穿梭在校園內,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行李多的新生們。吾木爾古力·提列吾按照志願者給的地圖,找到法學院。經過信息核對后,簽字報到注冊后,她領取了學院發放的大禮包。打開一看,裡面有10個防疫口罩,一瓶消毒水、學籍卡、學院介紹、社團介紹、院服等。學院學長們熱情地幫她把行李一起拿到宿舍樓下后,吾木爾古力·提列吾自己把行李分兩次運到四樓宿舍。
吾木爾古力·提列吾在收拾床鋪。
從小學4年級就開始住校的吾木爾古力·提列吾,整理床鋪是件簡單活兒。隻見她手腳麻利,嫻熟地收拾著床鋪。她唯一擔心的是,新疆和上海有2小時時差,一般在新疆下午2點才吃午飯,晚上8、9點才吃晚飯﹔而上海中午12點就吃午飯,下午5、6點就吃晚飯了。“好在,我看到學校有清真食堂,心裡安心了許多。”
【音頻遠程指導收拾房間】
整理宿舍床鋪,對於那些從沒住校的學生來說,著實是一件挑戰。
統計與管理學院的李同學,來自揚州,她從來沒有在校住宿。望著大包小包一大堆行李,李同學顯得有點兒無從下手。是先鋪床?還是先整理櫥櫃?她撓了撓頭。正在這時,媽媽及時打來語音,不放心地叮囑著:床單床墊在大行李箱裡,鋪床之前先墊一層報紙,報紙在小背包裡……在媽媽的遠程音頻指導下,李同學開始有了頭緒,動作明顯快了許多。“本來,我媽准備遠程視頻指導的,無奈校園網還沒連上,就改語音指導了……”
家住上海的王同學,9月2日晚上就來到宿舍,把床鋪、抽屜、書架上上下下都用抹布抹了一遍。本想著花半個小時弄好蚊帳,誰知前前后后一直折騰了1個多小時,最后還是在舍友的幫助下才支起了蚊帳。“高中雖然住宿了兩年,但那時都是爸媽幫著一起收拾的。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弄。”王同學一邊說一邊擦著額頭滴下的汗珠,在桌子上的清單上劃去已經放置好的物品。“欲速則不達,慢慢收拾吧。”王同學自言自語。
有過住校經驗的同學,手腳可就稍微麻利些。來自河北邯鄲的閆同學,發現一時間沒找到空調遙控器,便用手機配對空調型號后,遙控打開了空調。“床墊、床單、被套、衣物等物品都已經提前快遞到學校,我還在學校超市買了個枕頭。”閆同學一臉輕鬆,“我從高中就開始住校,已經很多次了,我爸媽挺放心的。”來自上海崇明的錢同學,很早就住校,不到兩個小時,他已經把床、席子和蚊帳都弄好了,電腦、台燈、洗漱用品等小物件也已擺放整齊。
守候在校門外的父母依然不放心。江西的丁同學接了爸爸一通電話,愛操心的爸爸在電話那頭不停地在詢問各種細節:“學籍卡拿到了嘛?”“一個宿舍有幾個人啊?”“是公用衛生間,還是有獨立衛生間?”“鑰匙一定要放放好啊,窗戶要經常打開通風”“晚上看書,台燈記得開啊,別偷懶”……當然,也有找不到物品而打電話向父母尋求“支援”的,“媽媽,床單放在哪兒了?我怎麼找不到了……”
無論是手忙腳亂,還是輕鬆自如﹔無論是滿心激動,還是興奮又不舍……望著那一張張自己動手整理的床鋪,一個個從凌亂到整潔的桌面,莘莘學子用自己的雙手翻開了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