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挂牌成立以來,中國自貿試驗區經歷了6年半的建設,實現了從點到線再到面的深入發展,逐步形成東西南北中協調、陸海統籌的“1 3 7 1 6”開放網絡格局,五批18個自貿區步入新的改革開放進程。
自貿試驗區積極對接國際經貿新規則,創新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
中國自貿試驗區積極借鑒國際通行的投資規則,把“國民待遇”延伸至“准入前”,探索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 負面清單 備案管理”投資管理模式。去年,將自貿區外商准入負面清單縮減至37條,放寬農業、制造業和採礦業的外資准入,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尤其是金融服務業、電信服務、專業服務和旅游文化、醫療教育等領域,有效提高了投資便利化程度。在貿易領域,自貿區創新監管服務模式,對標國際先進的海關特殊監管模式,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和兩步通關、無紙化通關,縮減邊境合規時間和通關費用,促進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此外,自貿區跟進全球經貿治理規則的變化,完善投資保護和爭端解決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國際化、透明度高的爭端解決環境。2019年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躍升至31位,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自貿試驗區在便利中國跨境貿易方面的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自貿試驗區建設加速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更推動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在政府管理和服務創新方面,將改變傳統政企關系,提高市場效率。自貿試驗區放鬆前置管理的同時,通過注冊資本認繳制、“証照分離”、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等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進整體集成化管理,進行“放”和“管”的有機結合,既能放寬市場准入,擴大市場主體的自主權,又加強了市場監管的力度和效率,為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鑒。
其次,通過有效提高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水平,自貿試驗區將形成高附加值產業的集聚平台,形成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和新增長極。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不僅打通國際企業、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中國的渠道,也降低了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支持中國企業參與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和產能合作,有助於推動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和升級。
再者,自貿試驗區積極發揮試驗田的作用,持續釋放制度創新紅利。6年多來累計復制推廣2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涉及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成果就達145項,有利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自由貿易區和自貿試驗區是兩類開放模式。前者覆蓋自貿協定所有成員的全部關稅領土,具有排他性,可稱為大自貿區﹔后者是中國自主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空間有限,可稱為小自貿區。兩類自貿區都致力於提升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在實踐中相輔相成,形成“雙自聯動”,共同構建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通常涉及貨物貿易關稅減讓、服務貿易和投資擴大市場准入。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擴大開放,貿易與投資便利化自由化,自然有利於中國更好地開展自貿協定談判,實現大自貿區戰略,更好地構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雙多邊經貿合作機制,更好地形成“一帶一路”建設機制性合作,更好地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沖擊,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格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同時,鑒於自貿協定談判愈發重視服務業開放、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電子商務、公平競爭等問題,自貿試驗區正是中國探索自貿區建設難點、進行風險測試的試驗田,其建設將豐富中國發展自貿區的經驗,體現了中國以實際行動支持貿易自由化和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有助於加快中國自貿區建設以及自貿協定談判進程,推動構建高質量高標准的自貿區網絡。
總的來看,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堅持先行先試,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切實促進投資與貿易便利化,改善營商環境,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提升中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為中國加強“一帶一路”合作、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機遇。
(作者分別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