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學霸”加持雲南職教,大公司熱招山裡娃

季覺蘇

2020年09月01日09:1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年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但在上海對口協作的雲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有學生還沒畢業就被好幾家企業預定了,華為、科大訊飛、豐田、奔馳……招人的企業來頭都不小,這裡的學生為何格外受青睞?

一系列變化可以從2018年學院承接的一個來自上海的項目說起:同濟大學中德職業教育聯盟雲南省示范基地,也稱作雲南同濟中德學院,這個集多方智慧孵化出的試驗項目,以雲南交職院為基地,將來自上海乃至德國的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向整個雲南輻射。

滬滇情緣,根深葉茂。從2018年起,上海每年投入超過2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雲南省扶貧就業。雲南同濟中德學院每年的專項經費是2000萬元,佔比不算大,卻從中看到上海援滇的匠心獨運:通過職業教育,提供優質就業,阻斷貧困代際傳播。

今夏,大江東工作室實地探訪了雲南交職院,暑假裡,東妹與當時相識的老師和學生們保持聯系,他們都忙著學院發展和職業規劃。在這裡,學生一入學,就奔著一份好工作,從上課第一天就時刻准備著。大江東工作室選擇這個點,就是好奇:擁有德國和上海兩個“學霸”加持,雲南山裡娃能走通奔向“大廠”的路嗎?

今年6月,雲南交職院某節泰語課堂,學生們正在認真聽課。季覺蘇攝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8月的昆明,驕陽似火,雲南交職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畢業班的楊本烊,正在悶熱的轎車裡練習倒車入庫。開學后他有望拿到駕照,“早點學會開車,就多了一項技能。”21歲的小楊笑說,揚著一張晒得黑裡透紅的臉。

他來自雲南大理州一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上父母和妹妹,4口人的全部收入來源,就是自家山地種的核桃和花椒。

民辦職教學費不菲。2年前,楊爸爸咬了咬牙,堅持送兒子去昆明念了這個“高大上”的專業,每年學費8000元。好在可申請助學貸款,畢業2年后才開始有利息。楊本烊也爭氣,申請到了每學年3500元的助學金,加上做助教每月400元收入,來昆明后基本沒向家裡要過生活費。

“考駕照費用超過5000塊,以前想都不敢想。”楊本烊告訴東妹,正值暑假,學校的駕校面向卡戶減免部分學費,但其他費用加起來也得大一千,“我爸說,一定要學,他會想辦法”。在雲南交職院,大量學生畢業即有駕照。

8月,小楊同學很忙。除了上駕校,也奔波於昆明各類數字媒體公司面試。3年制專科,按學校規定,第三年即安排校外實習。“輔導員在班級群發了很多實習機會,但我更想自己找,我的成績能勝任薪資更高的崗位。”他自信滿滿。

在校2年“訂單式”培養,他累積了不少拿得出手的作品。班主任曹琦說:“各級政府都在建融媒體中心,市級和縣級新媒體人才缺口很大。我們的學生,視頻剪輯、UI設計、H5制作,玩得溜溜的。畢業之前就被搶著預定了,有些學生月收入五六千元呢!”

傳媒班正在演播室實訓。

在雲南交職院,類似的“訂單式”班級很多。單是汽車,就細分了“豐田班”“奔馳班”“福特班”。每班每學期僅招30到50人,與企業深度合作、精准培養。畢業即就業,招生即招工,這些令人羨慕的待遇,每年夏天都如期上演。

東妹注意到,雲南同濟中德學院還是一個精准扶貧項目。2019年學院招生3000多人,其中有100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該學院整體在校生中,卡戶比例達18%,學校評定的低收入家庭佔39%,雲南25個少數民族全包括了,農村生源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少數民族學生多——“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顯得更為重要。

高層重視,民間活躍

“上午在課堂,下午在工廠”,招生即招工,產學深度融合,國家立法有保障……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很多國家效仿。

2010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應運而生,“深化職業教育合作”成為文化和社會領域框架下的重要一條。2015年,默克爾總理再次訪華,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願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和經驗,讓“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成為社會風尚。雙方合作進一步加強。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新的規劃。

2015年,李克強與默克爾共同考察安徽合肥學院。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高層很重視,民間也很活躍。同濟大學一直是中德合作“尖子生”,依托於兩國職教合作大背景,同濟大學中德職業教育聯盟於2016年成立。因為雲南交職院職業教育在該省名列前茅,2018年,當同濟大學打算在雲南尋找職業教育幫扶“點位”時,便看中其“帶頭效應”。

交通專業學生參與橋梁荷載檢測。

同年2月,同濟大學中德職業教育聯盟在此成立雲南省示范基地。第一年便招收了信息類三個專業五個方向共199名學生。楊本烊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滬滇扶貧協作深化,同濟大學又與雲南省教育廳簽訂《關於推進雲南省“職教改革助力脫貧攻堅”合作備忘錄》,雲南交職院作為平台學院,擔綱將類似模式向其他學院輻射和引領,也是上海對口幫扶項目資金的責任主體。

這一年,上海對口幫扶雲南同濟中德學院的2000萬資金到賬,今年又有2000萬元“在路上”。這筆錢怎麼花?不能光抄“學霸”作業,“首先要與雲南產業發展狀況相結合”,雲南同濟中德學院院長吳義全說。

根據項目的建設思路,第一階段將突出平台學院的定位,對接雲南旅游文化、現代物流、高原現代農業等特色產業,以及路網、航空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產業發展需求,帶動省內8-10所高職院校,推進產業鏈對接,帶動88個貧困縣中職學校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

上海派出一個6人團隊常駐雲南交職院,幫助項目落實。汽車學院書記楊陽宇表示,最明顯的變化來自校企合作的“企業后援團”實力明顯雄厚多了。

這兩年,由上海牽線搭橋,雲南交職院畢業生進入很多知名大企業實習甚至工作,華為、聯想、科大訊飛、中興、實力集團等企業在西南大區基層崗位的用人需求得到滿足,而學生的高質量就業,也讓家庭脫貧有了希望。

百名校長,千名教師

目光回到上海。8月下旬,在同濟大學南校區繼續教育學院內,雲南交職院汽車學院教師閆忠孝正在上一堂有關職業教育課程設計和開發的培訓課程,同班的還有另外50名來自雲南不同職業學校的老師。由於疫情的耽擱,上海和雲南都鼓足干勁,爭取將失去的時間趕回來,迎接新學年。

8月9日,東妹好不容易聯系上了閆老師,他在下課間隙回復說:“學院在前期改革中碰到些難題,正好和同濟大學老師好好請教,我們很珍惜這次培訓機會。”

在學校,閆老師有雙重身份,既是講師,也是工程師。去年,他和學院幾位老師一起參加了豐田培訓師的考証,和企業充分對接,教材也來自豐田,“學生還沒畢業,就有好幾家4S店預定了。”在雲南交職院,僅交通類專業擁有“雙師”身份的教師佔比就達90%以上,其中20%的老師還曾遠赴德國培訓。如今市場細分,技術日新月異,企業需求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個品牌班出來的學生,在機修、營銷、新能源等方面都各有側重,畢業出來就是個熟工了。”閆老師說。

除了硬件投入,師資培訓也佔了項目資金大頭。去年投入的2000萬元,一半用於組織師資培訓。截至目前,共計培訓教師及管理人員698人,其中212人來自雲南64個貧困縣。未來,通過引進德國職業院校校長培訓標准,這一項目將為雲南職業教育培訓百名校長、千名教師……

“學校和企業的距離還要更近一點。”同濟大學中德職業教育聯盟執行副秘書長唐明坦言,目前還無法做到照搬德國模式,即上午課堂、下午工廠,但很多企業出於發展需要,已逐步放開部分崗位,接納學校“新鮮人”,“我們將推動學生每年至少有3個月在公司和工廠實習鍛煉”。

軌道交通專業學生在昆明軌道運營有限公司實踐教學。

初夏,東妹走在校園,接觸到不少在校生,面孔稚嫩,眼神篤定,對未來職業規劃有清晰認知。他們的入學第一課,業界老師就帶給他們最新鮮資訊,還在學校就帶他們去企業參觀,提前感受工作氛圍,第三年直接帶薪實習。唐明說,未來項目的發力方向,就是讓專業對接產業、教學對接職業標准、招生即招工、校企雙主體育人,發揮平台效應,提升雲南職教質量,為雲南經濟發展儲備職業人才力量。

(本文未署名圖片,均由雲南交職院提供)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