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地方策系列報道

看過“格桑花開”你就懂了! 雲貴山區來了位“提水碩士”

韓慶

2020年08月20日10:28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他,四年1200多天50多萬公裡,行走在雲貴高原﹔他,用科技給缺水的西南部貧困地區帶來了汩汩清流。

“不經歷風雨,無法見彩虹!”對於陸明偉來說,扶貧這條路,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剛從雲南回滬,疲憊的他修整兩三天后又要回滇,繼續在山區奔走。

作為自然能提水技術的創始人,在雲貴地區,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碩士陸明偉,有一個外號叫“陸提水”。

上海技術就是牛!

“上海的技術就是牛!”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馬登鎮的百姓看到山泉水竟然不用油不用電就被送到了40多米高的半山腰,解決了吃水和灌溉難題,連連驚嘆!再也不說來自上海的陸明偉是忽悠了!

一直以來,中國西南地區結構性缺水非常嚴重。數億畝耕地缺乏灌溉條件,大多僅能種植一季作物,長期以來一直缺乏可持續性的方式解決灌溉問題,經濟效益一直較低。

務川縣大山裡的村民背水翻山越嶺。(受訪企業供圖)

到了雲南貴州,陸明偉發現一些貧困山區真的缺水!“地處一面坡,山高石頭多。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那裡的真實寫照,人力挑水喝現象普遍,水源細菌滋生嚴重。

當地有一個詞叫“立體用水”,就是水要先淘米洗菜,再洗臉擦身子洗腳,然后擦桌子拖地,最后還要給牲畜喝或沖廁所﹔因歷史原因,兩個村庄有時為爭奪一個水源,竟然還會發生沖突。

隻有徹底解決人畜和產業發展的缺水問題,才能助推當地脫貧。

提水工程傳統的方法是利用大功率電泵或者柴油抽水機,把水從山腳下抽到山上。但提水成本非常高,老百姓難以負擔。很多扶貧干部都覺得特別無奈,政府建得起,老百姓用不起。

這讓陸明偉想起了求學時偶然看到的一個國外視頻:自來水通過無電力驅動方式即可實現1米左右揚程的提水。“為什麼新技術不運用在西南地區?”視頻給了陸明偉很大啟發。

2016年至2019年,陸明偉帶領團隊利用山腳下微小的水流,通過創新科技方式——不用油、不用電,先后在雲南、貴州實施32個自然能提水項目。目前,有27個在建項目。

馬登鎮提水項目(受訪企業供圖)

馬登鎮是雲南省扶貧辦挂鉤幫扶點,也是第一個項目試點。海拔2300-2400米,鎮裡有個壩子,水深隻有4米左右。項目要求把水送到40米,每天提水600立方米,通過五六十年代修建好的引水溝渠,可將水送達4公裡以外的地方,共覆蓋超過900人口的生活用水及2000畝土地的灌溉用水。

因為是試點,失敗不需向任何人負責。但一旦失敗,便意味著這項技術將永遠被埋沒。

2016年8月,項目正式開工。“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從測量到施工,陸明偉親力親為。

前期施工正值雨季,山路滿是泥濘。高海拔和強紫外線下,陸明偉野外測量,胳膊三個小時直接晒腫,即便碰的是溫水也疼得受不了。

2個多月日夜奮戰,項目完工,揚程及提水量均達到設計要求。

雲南省彌勒市曾誕生“紅河牌香煙”“雲南紅葡萄酒”等知名品牌,被譽為“烤煙之鄉”“高原葡萄酒之鄉”“蔗糖之鄉和滇南糧倉”。

但長期以來結構性缺水問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高效發展。彌勒市東山鎮以盛產煙草為名,但因缺水問題導致15000多貧困人口存在生活用水困難,36000多畝烤煙等農作物無法盛產。

光伏提水工程前期一次性投資高達千萬余元,陰雨天大打折扣﹔若採用電泵提水,一年電費和維護費等綜合成本高達300多萬元。

彌勒項目提水效果,現場蓄水池容量為1.5萬立方。(受訪企業供圖)

當時,彌勒市副書記邱雲春聽說了自然能提水技術以后,先后多次驅車十幾小時考察陸明偉團隊在各地的自然能提水項目,最后大膽嘗試。最終這個項目揚程高達1000米,提水量達到每天1200噸,僅山頂的蓄水池就蓄水1.5萬立方。

山頂上一萬五千方的水池(受訪企業供圖)

無巧不成書!山頂上一萬五千方的水池建成后竟是一個天然的“心形”。當地群眾開玩笑說,這真是“天降之水,東山再起”。

村民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報

還有一個項目讓陸明偉記憶猶新。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分水鎮天山村,是歷史上非常典型的國家深度貧困村,也是務川縣重點幫扶鄉村,村裡3000多貧困戶幾百年來都是靠挑水喝,有的地方甚至是用大石頭鑿個坑來儲存雨水。

陸明偉在分水鎮天山村深入陡峭的峽谷進行項目勘測。(受訪企業供圖)

這個項目的勘測難度非常高。那次,陸明偉帶領團隊勘測水源,攀岩3個多小時才進入到峽谷。同行的一位當地干部,不小心在谷底崴了腳,粉碎性骨折,團隊抬著他完成了勘測。

自然能提水技術最大創新之處是“不用油、不用電”,隻需山腳下微小的水流即可將水提到千米高處。但實施過程中,很多地方溪流平緩,有些是龍潭或小河,並不存在明顯的自然落差。

具備經濟價值的應用場景是落差不小於3米。團隊通過對地形的充分考察,設計了一套“巧妙制造落差”的方式,即通過沿著溪流鋪設數十米或更長的管道距離形成足夠落差。整個過程不對生態造成任何影響,同時對水庫、電站等排出的尾水進行充分能量回收,使得技術的應用范圍大大增加。

親歷了往返山區查看設備的不易之后,“應該用更可持續的方式來管理這些設備。”陸明偉又帶著團隊成功開發了“遠程智能監測控制系統”,徹底結束了傳統人力往返泵站的低效、艱辛和不專業。

每一次完成一個項目,村民們都會露出驚喜又滿足的笑容,這也讓陸明偉開心得像個孩子。

通水后,孩子們開心大笑。(受訪企業供圖)

“以前靠天吃飯,天晴就沒有水喝,要去寨子下面的水溝裡背水喝,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會去背水。遇到天干的話要到涪洋河裡用馬馱水喝。有些村民會在屋頂上建個小水池,深度大概二三十公分,叫‘望天水’,用來攢雨水供生活用。”遵義市務川縣的土家族老農高文華曾經一說起“水”就很難受。

通水之后,高文華樂得合不攏嘴,特意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上海給寨子裡帶去的新科技。因為有了干淨的水,今年他種植了約60畝油茶,40畝烤煙,美好的生活觸手可及。

“科技+”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共贏

這些年,陸明偉不是出差在雲南貴州大山的路上,就是不分晝夜加班研究技術問題。初期困難的時候,陸明偉帶著團隊開著面包車,很多人以為他只是一位送貨司機,他不介意。

通水后,村裡的留守老人紛紛主動參與水管鋪設工作。(受訪企業供圖)

四年來,自然能提水項目解決了8.2萬貧困人口生活用水和7萬多畝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幫助雲南、貴州部分貧困地區實現人均增收約3000-6000元,每年節省電費、維護費2000多萬元,每年減少碳排放約23000噸,為當地結構性缺水和水利科技精准扶貧提供了“上海方案”。

“你看過《格桑花開的時候》嗎?看過,你就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堅持!”陸明偉說。

“大山守護著小池,小池滋潤著大山,大山是長者,小池是新一代奮斗者,承載著上一輩的寄托。”陸明偉說,他們以“大山小池”來作為科技扶貧的項目主題,希望以“不用油、不用電”這種低成本和長期可持續性方式在大山裡建造一座座小水池,通過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給予大山人民以新的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科技去補短板去扶貧,為一方寸土送去一方水,更是送去希望!

陸明偉說,這也是做科技的年輕人向世界呈現自己的最好方式。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