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電影就適合在電影院看。
8月14日重映的《哈利·波特》系列首部曲《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目前國內重映綜合票房已達1.15億元,兩輪放映的累計綜合票房達1.71億元。
今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誕生20周年,有人說這樣的票房成績來自粉絲們的“情懷”——但這樣的票房成績並非獨此一家:《星際穿越》重映票房1.14億元,此前《泰坦尼克號》制成3D后重映,票房更高達9.46億元。
《星際穿越》是影院復工后首部票房破億的電影
被稱為“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的《大話西游》系列,也在此次電影院復工后重映片單中,但目前上集《月光寶盒》票房350.3萬元,下集《大聖娶妻》票房679.0萬元——顯然僅以“情懷”,並不能解釋這樣的票房差距。
在疫情影響下上座率控制在50%的情況下,《哈利·波特》這樣18年前的舊片為何還能拿下相對較高的票房?我們走訪了部分前往電影院的觀眾。
“有些電影就適合在電影院看”
“《哈利·波特》系列有完整的世界觀,有宏大的場面、神奇的生物,與現實世界迥異,這樣的電影不去電影院看去哪裡看?”今年37歲的市民何先生當年錯過了《哈利·波特》系列影院放映,雖然這些年在電視、電腦等平台上看過不下5次,但依然覺得“看電影最震撼”:“電影是聲光影的藝術,最適合這種大場面的電影。”
《星際穿越》的多維空間,不在大銀幕很難感受其震撼
“有些電影適合在家裡一個人靜靜地看,屏幕小點影響不大﹔有些電影就是要在電影院裡享受那種震撼效果。”市民伍先生在家看《哈利·波特》“每看必睡”,但電影院裡“把整個魔法世界放到眼前了,跟電腦屏幕截然不同”:“這就像你在不平坦的路上開車,跟你坐過山車的差別一樣。迪士尼為何能吸引人反復去,這樣的電影就有什麼魅力吸引人再去。”
“是時候讓新一代的‘麻瓜’進入魔法世界”
“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情懷’,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這是全新的電影呀。”市民羅女士是帶著兒子和兒子的同學一起來看的,“《哈利·波特》算得上這20年來有代表性的兒童文學作品,我兒子今年7歲,能趕上在電影院重新看到,很幸運。”
對很多90后、00后來說,十幾年前的電影也許就是一部“新片”
在上海書展上,《哈利·波特》系列二十周年的“學院版”頗受歡迎,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購買,電影院裡也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前來觀影。市民郝女士說:“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部18年前的舊電影,但對孩子來說是全新的。我兒子是《哈利·波特》的粉絲,他跟當年來看電影的孩子一樣興奮。”
在一些市民看來,《哈利·波特》《泰坦尼克號》這樣十幾年前的電影,已經等來了長大的新一批觀眾,視覺效果適合影院仍然可能迎來新的觀影人群。
“在全新電影技術出現前,電影院仍有其魅力”
“雖然現在家庭影院和新技術層出不窮,但並沒有達到顛覆觀影的程度。”市民何新陽認為,如今“看電影”還是“看電影”:“如果出現了真正的VR體驗技術,像《頭號玩家》那樣可以隨時隨地進入電影,那樣我可能會放棄在電影院看《哈利·波特》。目前的情況下,電影院還是很有魅力的。”
《頭號玩家》裡的玩家們已經可以進入虛擬世界
很多觀眾直接表示,“情懷”不足以支撐一部舊電影重映的票房。無論《哈利·波特》、《泰坦尼克號》還是下檔時間不算久遠的《星際穿越》,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且小屏幕上難以重現災難、太空、魔法世界等宏大場景。
市民文宏斐表示自己會去看的重映電影一般有三大要素:“影片總體質量過關,有適合大銀幕的大場面,年代不要太久遠。”
大銀幕才能讓人觸碰泰坦尼克號的宏大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