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屆上海市委九次全會以此為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
在人民城市建設過程中,上海基層街鎮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創新經驗,遇到了哪些難點、痛點問題,今后有哪些規劃和暢想?人民網上海頻道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市民與社會》欄目,以“我們的城市”為主題,聯合推出“上海街鎮書記面對面”系列訪談,今天推送第二期——黃浦區五裡橋街道。
黃浦區是黨的一大會址所在地,從一大會址一直往南約2公裡,便到了五裡橋街道。這片位於黃浦區西南部3.09平方公裡的區域,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在一個世紀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所在地,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當年的江南制造總局,就是后來的江南造船廠曾坐落於此。
建設人民之城,要牢牢樹立一切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如何通過激活社區細胞讓城市充滿活力,增強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裡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沈永兵接受專訪
日前,五裡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沈永兵在接受人民網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市民與社會》欄目專訪時表示,街道黨工委與區域內各類各界黨組織一起勇於探索、敢於實踐,推動城市基層黨建持續有新招出成效,引領區域發展和社區治理設再上新台階,為打造超大城區治理現代化樣板貢獻智慧和力量。
圓夢,讓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
2017年10月30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到上海的首次調研,第一站就選在了這裡,並留下沉甸甸的9個字:老典型、金名片、新標杆。
一個平常無奇的街道,為何如此關注?記者發現,答案就在“黨建”二字。沈永兵介紹,五裡橋街道現有黨組織226個、黨員6654名。在上海基層工作中探索出不少好經驗,社區黨建“4+1”工作法(組團式服務、民主化管理、區域化支撐、群眾性評議和工作保障機制)就發源於此。
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公房加裝電梯已成為老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和最為迫切的願望。為此,五裡橋街道讓黨建引領促進居民自治, 2018年6月,歷時15個月的五裡橋街道恭房小區5、6號樓加裝電梯工程順利竣工,這也是黃浦區首個自主加裝電梯的小區。據了解,五裡橋街道已有8部電梯投入並使用。
沈永兵坦言,在加裝電梯過程中,各居民區黨總支牽頭調查社情民意,積極幫助居民推動電梯加裝工作,在業主大會通過加裝合意后,由各小區居民自發組成加裝電梯臨時小組,對電梯品牌樣式、建設方案、不同樓層籌款金額等事項內容,充分發揚民主、匯集民智。黨建引領促進了居民自治,為加裝電梯成功奠定了基礎,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開始自主加裝電梯,讓居民圓了“電梯夢”。
針對老舊住宅居民加裝電梯的迫切期望,五裡橋街道圍繞加裝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難點問題,總結恭房小區加裝電梯的成功經驗,由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現已更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牽頭編印下發了《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經驗手冊》。各小區的加裝電梯實踐形成了“民主協商、多方參與、因地制宜、一梯一策”的加梯“五裡模式”。
“沒裝電梯前,家裡樓層高,爬樓老吃力了!電梯運行幾乎沒什麼動靜,扔垃圾、買菜都方便了。老朋友老同事都羨慕我,說‘儂在享受了’。”王大叔告訴記者。
“面對困難,每個人都在想辦法解決”
五裡橋街道作為典型的居住型社區,不僅區域面積小、小區多,而且常住人口多。如何積極構建多元參與的平台和機制,讓社區各方有意願參與、有能力參與、有途經參與社區治理?
沈永兵坦言,之前,街道因小區管理而產生的12345投訴案件量佔歷年總案件數的近半數。2019年末,街道成立紅色物業聯盟,將有一定黨建工作基礎的物業服務企業納入首批紅色物業聯盟單位,旨在通過黨建引領整合區域物業服務企業資源,實現高質量物業服務經驗共享與優勢互補,共同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在疫情防控期間,紅色物業聯盟也發揮了大作用。”疫情防控既要黨員帶頭,也要實實在在、因地制宜的管理舉措。五裡橋街道現有住宅小區80個,其中近一半是直管公房和系統房,這些老舊小區中有的“環環相扣”,大小區內嵌小小區﹔經統計,這些老舊小區的出入口數就多達76個﹔有的老小區與老小區間“緊密相連”,共同組成了“弄堂迷宮”。由於這些老舊小區的物業收費標准相對較低,不少小區由街道紅色物業聯盟單位進行托底管理。這些物業服務企業不僅做到了全員上崗,在居民區黨總支的號召下,第一時間投入防疫防控工作中。“紅色物業更多是紅在引領,紅在隊伍,紅在機制。面對一些艱難險阻,他們很少提困難,更多地是想辦法配合,想辦法來解決。”
五裡橋街道橋蒙小區作為老式公房小區,能供機動車停放區域較少,外來車輛搶佔業主車位,車輛堵塞消防通道、造成消防醫護等特種車輛無法進出等現象屢見不鮮。為改善這一現象,永理公司主動牽頭與橋二居委會、業委會對接,以黨建引領的方式,共同商討、擬定停車管理方案。並於2018年2月居民聽証會后,根據要求,實施逐戶征詢,短短兩個月時間,征詢同意率就達73.22%,通過了方案實施要求。通過兩個多月的多措並舉,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不僅小區環境得到改善,而且小區居民的滿意度與獲得感也大大得到了提升。
十多年的違章搭建“蒙古包”,居民私自在小區安裝地樁鎖……社區治理中的棘手事、矛盾點如何順利化解?上海在基層自治中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以聽証會、協調會和評議會為內容的‘三會’制度在五裡橋萌生,如今早已納入《上海市居民委員會工作條例》,已被眾多小區採用,成為基層治理的有效辦法。”沈永兵自豪地說。
上世紀90年代末,原盧灣區五裡橋街道桑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魏桂花,在社區工作中遇到一些困擾。“早些年,居委會想在社區做什麼事情,很容易就能‘一呼百應’,居民都非常支持、參與熱情也高。從那幾年開始,情況變了。居委會想組織居民做什麼事,老百姓不一定願意,特別是政府為社區排定了很多實事項目,本來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好事,但有時卻因為老百姓不滿意,導致項目推進不下去。”
沈永兵說,近年來,這一制度在實踐中又進一步得到創新發展,在召開“三會”時,我們分別增設了議題征詢、民主懇談、監督合議等三個前置環節,並建立了公示、明責、承諾三個后置環節,形成了現今的“三會”制度。
“三會”制度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呢?在沈永兵看來,有效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小區由“誰來自治”、二是小區居民“自治什麼”、三是小區居民“如何自治”。比如,某小區是一個住戶不多的老小區,沒有物業,日常運維全靠業委會,車棚年久失修且無人問津。通過自治家園理事會平台,業委會採用“互聯網點贊”聽取居民意見,並明確點贊數將決定維修車棚的金額支持總額。結果,一周內就吸引了80%的業主參與網上點贊,大家還組建了微信群專門討論施工方案。“居民由‘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正是‘三會’制度在發生作用。”
“人人都能切實感受城市的溫度”
中午11點,位於蒙自路上的五裡橋街道長者食堂開始熱鬧起來。家住附近小區的王老先生和老伴第一批前來用餐,“我們點了三個葷菜兩個素菜,剛燒出來的味道就是好,價格也不貴,住在這裡真的老幸福的。”除了每天供餐給附近的老人之外,在11:45之后,將對所有食客開放,附近的上班族也多了一個用餐的好去處。
為老服務最能感知一個城市的“溫度”。如何把提升居民獲得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構建面向社區的普惠性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讓社區不同年齡、不同群體都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
沈永兵告訴記者,五裡橋街道老齡人口多,居家養老是老人們的普遍願望,街道黨工委大力推行“原居安老支持計劃”,通過將機構養老資源輻射至家庭、完善日托所等養老服務設施、推行養老顧問2.0模式、開設社區長者食堂等多重舉措,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多樣化、專業化、精准化、智能化。
街道雙職工家庭多、二孩家庭多,學齡前兒童照顧難或小學生放學后托管難等問題普遍存在。街道黨工委積極盤活資源,在建成全市首批社區托育園的基礎上,推進兒童服務中心和家中心建設,開設“社區1+1”愛心晚托班、“330公益晚托班”,為社區兒童提供優質服務。
“我是一名志願者,一曲《七彩心》唱出了我的志願情懷.....”“我是一名耄耋老人,伴隨著《紅旗飄飄》的歌聲,讓我回憶起青春歲月,我的入黨初心.....”在街道主辦的家文化節和鄰裡節上,街道居民用歌曲串起初心故事,真情實感地演繹他們的生活。
舉辦英語小記者、科創少年、暑期打卡、打造“五創-883”五裡橋街道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實踐基地.....在社區,街道黨工委積極整合資源,讓不同年齡的人群在社區都能找到提升自我、展現才干的機會,努力創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為此,街道還舉辦了“春暖五裡”社區招聘會,為有求職就業需求的居民提供各項服務﹔為樓宇白領組織職業培訓、公益活動、橫向交流等,讓他們更好地提升技能、實現價值﹔為退休的居民搭建加入文體團隊、參與社區事務、投身社區公益的平台,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余熱等等。
在五裡橋,這只是小小的縮影,因為有愛,大家在這裡工作,因為有愛,大家願意在這裡生活。
“接下來,五裡橋街道黨工委將堅守人民立場,堅持黨建引領、堅持群眾路線,積極搭建平台、不斷暢通渠道,大力優化服務、持續提升品質,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和美’五裡。”沈永兵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