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先生教誨弟子:“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字字珠璣,微言大義,我想隻有切身體會過之后才能發於肺腑吧!也許這也正是韓愈老先生這句經典被編入教材,連小學生都能倒背如流的原因。但是,我又不禁有發一問:如今真的將這“勤”付諸於行動的又有幾人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難免會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存在一些缺陷,不過畢竟命運對每個人都是是公平的:勤,亦能補拙!若非如此,誰又能想到那個幼年身患口吃,常常在辯論會上被駁倒,在生活中被取笑的德斯梯尼,能成為著名的演說家呢?這應該就是他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堅持每天的練習的“勤奮”結果。這也令許多人為之震撼而瞠目結舌。
我們不時的會發現身邊存在這麼一類人,他們熱衷於抱怨,抱怨生活條件差,抱怨學習環境艱苦,抱怨以上種種使自己不能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更不知勤奮二字為何解!但是,如果這些真的能成為放棄勤奮的理由,那麼當面對鑿壁偷光的匡衡、囊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讀書的孫康,又情何以堪?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堅若此。”宋濂用親身的經歷闡述著這麼一個道理:勤,也能彌補生活條件上的不足。“天才,是1%的靈感+99%的汗水”,愛迪生如是說。成功之路本就是汗水鋪就的。眾所周知,張海迪之所以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是與她的勤奮所分不開的。童年的不幸,使她倍受磨難,注定了她的一生在輪椅上度過。可她永不言棄,最終用汗水鑄就了輝煌,成為了中國的海倫-凱勒。我想人們在欣賞她膾炙人口的《輪椅上的夢》的同時,更欣賞的應該是她那份勤奮的品格。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是啊,人的一生本就如白駒過隙,如果不勤奮努力去求索,去追求,又能拿什麼來証明生命的意義呢!勤能補拙,堅信這一點,成功的大門才會像你開啟,你才能成為命運的主宰者!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古今中外,說勤奮的事例還很多。而真正能夠引以為戒的人又有多少。很多人浪費了大好的時光,虛度年華,自以為自己很聰明,便萬事可為,到頭來只是空歡喜一場。他們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到勤奮,沒有了勤奮,就算是一個聰明的人也會一事無成。反之,如果一個才能平庸的人,做到了勤奮,那麼他就一定會成功的。想想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又有幾人是才能高乎常人的佼佼者,不都是通過自己的勤奮換來成功的嗎?在中國的古代不是也曾有過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嗎?不是也曾經有過囊螢照讀,鑿壁偷光的志士嗎?而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多的人沒有做到勤奮呢?其實是因為我們對於勤奮說起來是很容易的,而真的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卻是很困難的。這就好比理想轉化為現實是需要艱苦奮斗的。想是一回事,而做又是另一回事,越是看似容易的事情越難做到。所以,戰勝自己,做到勤奮的人才會是真正的成功者。“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隻要付出必定有收獲。
成功的果實是靠勤奮的汗水澆灌出來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則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時候的他在學校裡常被老師打罵,常被同學侮辱。就連手工課上做的三隻小板凳都比別人差得多。可是后來愛因斯坦為什麼會一舉成名,從不起眼的小男孩變成科學家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愛因斯坦勤奮,他願意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而奮斗,而去流汗水。“勤奮是邁向成功的階梯”。是的,隻要我們願意刻苦的奮斗,刻苦的努力,相信成功就離我們不遠。“笨鳥先飛,早入林”。古代的方仲永也告訴我們這一點。在小的時候,他以自己天才般的智慧贏得了別人的贊揚。家裡因有他而賺了不少錢。在方仲永長大后,他認為自己家境不錯就沒有像小時候那樣勤奮學習,只是幫別人寫字賺錢,從而沒有得到成功。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正應了愛迪生說的那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對啊,隻有在辛苦的背后,才有“才”的出現。“勤能補拙是良訓,勤能致富可脫貧,一分辛苦一分才。”讓我們一起共勉吧!
(來源:江橋鎮嘉禧社區 沈賽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