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高校,截至目前應屆生就業率已有約90%﹔有的高校,通過學校招聘活動找到工作的學生就佔七成多﹔還有的高校,即使來自未摘帽貧困縣的畢業生群體也實現了百分百就業。
金庸和譚慧玲,都是2020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都是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應屆畢業生。這個特殊的年份,對於這對小夫妻還有一個特殊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簽了上海華誼。
2020年,上海高校預計畢業生達19.3萬人,生源總量同比上升0.3萬,其中像金庸和譚慧玲這樣的研究生4.9萬,還有本科9.8萬,以及專科(高職)4.6萬。
受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通過擴增供給、拓寬渠道,上海今年大學生就業並不慢,從博士生到高職生,他們牽手跨入職場或自主創業。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有的高校,截至目前應屆生就業率已有約90%﹔有的高校,通過學校招聘活動找到工作的學生就佔七成多﹔還有的高校,從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到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即使來自未摘帽貧困縣的畢業生群體也實現了百分百就業。
【大擴招,夫妻雙雙進國企】
眼下,金庸和譚慧玲開始攜手上班。他倆在華理同窗九年,研二至今相戀、相知、相伴4年,志同道合、學以致用。與別人家的花前月下不同,這兩個是相約泡實驗室和圖書館,一起上課、一起實驗、一起寫論文。前者碩博連讀,后者直博。
金庸師從劉海峰和龔欣教授,選擇在潔淨煤所進行研究訓練﹔譚慧玲則師從劉洪來和陳啟斌教授,進入課題組開展多孔材料的設計與制備研究。在校期間,男生一人發了7篇SCI,女生發了5篇SCI,並獲批1項國家發明專利。
身為國有企業,各家均“大擴招”穩就業。上海相關部門按照市政府出台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九條”,動員行業條線開辟就業崗位,國資部門就拿出近1.3萬個國企崗位定向招聘應屆生,佔全年計劃招收數53%,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0%。同時,繼續深造也是就業前的好方向,上海落實“擴招”政策,市屬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總量增加15%,擴招碩士生達3250人。
金庸簽約的上海華誼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為上海焦化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廠、吳涇煉焦制氣廠,是一家以煤為主要原料的綜合性大型化工企業。他的研究領域為煤化工,正好專業對口投身生產一線。譚慧玲的簽約單位——上海華誼集團技術研究院,是集團直屬研究機構,從高校進企業同為研發,但更重成果轉化過程、解決實際問題。
華理創建“求職群”、開發“雇主庫”,根據畢業生就業目標創建10余個類別的求職群,每類群配備固定的就業指導教師﹔而雇主庫已主動對接用人單位千余家,新開拓用人單位600余家。
回想起那些在母校實驗九樓、實驗三樓奮斗的日子,金庸和譚慧玲說:“我們會把所學所得全部用在工作崗位上,希望還能延續大學生階段的默契配合,相互扶持、彼此助力。”
【給資助,騎電瓶車共創業】
促就業“一生一策”。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各級各類學校對正在找工作的學生,加強崗位精准推送和就業精准指導,幫助盡快找到工作﹔對已有就業意向的學生,發動輔導員隊伍針對待升學、近期簽約、出國申請、機關事業單位考試錄取、創業、參軍入伍等不同情況,分類給予精准指導幫助﹔針對尚未就業的學生逐人排摸掌握情況,針對性開展指導服務:對不准備就業的學生群體,引導學生轉變“慢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先就業再發展。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今年畢業生3499名,比上年增加4%,共涉及25個省市,上海生源佔44.7%。劉杰就是該校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應屆生,曾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銅獎。在學校食堂,雙創大賽上認識的同院同學——給排水專業的吳世隆找到了他,“要不我們一起創業吧?”
他倆一拍即合,如今在出租房內,找得到這對來自上海的“高職合伙人”。外面是辦公區域,裡面是小起居室。多數時間,劉杰不會待在屋裡,因為有訂單了,他就是外賣小哥﹔來客戶了,他就是市場經理。作為夢翔校園的微信外賣平台創始人,日常平台運營同樣是他的工作。
經過3次搬家、2次財務危機以及1次疫情“洗禮”,他們拿到了個人投資20萬元,雪中送炭讓公司重生。“京東的劉強東也是從蹬三輪開始的嘛。”騎著電瓶車的劉杰笑著說。目前,14名校園騎手都是一校學生,一來降低風險,二來促進就業。
事實上,城建學院調配了百萬元資金用於學生就業專項資助。其中包括對因疫情導致非上海戶籍的學生來滬面試、參加專升本考試或異地實習就業,需要租房或住店等產生費用的臨時資助及住房資助等。目前分兩批次申報並發放,合計資助725人,已發放875954元。
劉杰說,每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有充分思想准備,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一旦選擇了就不要放棄。“即使遇到困難,也要沉著冷靜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推進2020年百日就業促進計劃。
【“跑客戶”,校長書記也結伴】
疫情突來,寒假延期,在線教學,但就業進程並未因此“拖后腿”,相反有所“反超”。東華大學自今年3月5日起召開首場空中雙選會,截至目前已累計組織15場大型空中雙選會,提供就業崗位需求14萬余個,比去年全年還增加了2萬余個崗位。東華學生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嚴軍透露,其中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100強、國企央企、國家引導性就業單位的佔比,並不低於去年水平。
高校畢業學子就業崗位的基本面保穩又保質,離不開作為需方的用人單位挖潛給力,也少不了包括校長和書記在內的“就業輔導員”。
近階段,作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就業暨布點監測工作領導小組的雙組長,校黨委書記李江、校長夏建國帶隊“跑客戶”,先后走訪申通地鐵、上海儀電、上海電氣、上海城投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揚州市、滁州市等長三角城市,精准推介畢業生。通過牽頭組建“長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創新聯盟”“長三角 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他們面向畢業生發布G60 九城招聘信息 1.3萬余條,提供就業崗位2.5 萬余個,畢業生供需比超過1:4。
“屏對屏”“鍵對鍵”成為新常態。無獨有偶,在主校區位於臨港大學城的上海電機學院2.57萬個“雲端”就業崗中,上海自貿新片區招聘信息也達4500余條。
對於民辦高校而言,辦學企業本身也不遺余力吸納畢業生。今夏更名的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舉辦者為致達集團,集團下屬企業和產業鏈相關單位定向投放崗位,累計向學校推薦121家用工企業約320個崗位。
比如,引入一兆韋德、美特斯邦威、華董集團、起帆電纜等上海浙江商會企業提供崗位信息。就業沖刺中,致達各企業單位准備再次挖掘內部崗位,降低學歷錄用要求,為中僑大學今屆學子托舉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