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7月24日電(葛俊俊) 7月23日下午,“小照片 大時代”首場活動——“家國情懷 藝海春秋”在天平街道“66梧桐院·鄰裡匯”上演。
天平街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歷史建筑、文化機構眾多,名人名家也層出不窮。為了讓“四史”學習教育活動更鮮活、更豐富、更接地氣,街道以“請進來,齊登台”的方式,邀請與天平有著深厚緣份的名人名家開展“小照片 大時代”活動,通過一張張照片,講述其中自己的故事、天平的故事乃至時代的故事。
天平街道黨工委書記高路認為,邀請名人名家,一方面是他們和天平街道有著深厚的淵源,另一方面是他們通過照片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更生動更感人,也是為街道黨員干部和居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透過真實的照片,透過照片主人的親身講述,可以看到更真切的歷史。
當天,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尚長榮,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兼藝術總監、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蔡金萍,上海滑稽劇團副團長、上海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錢程,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駱新書房公益閱讀交流中心理事長駱新,分別以一組照片講述一段故事、展現一個時代,為社區黨員群眾帶來一堂生動的“四史”學習教育課。
徐匯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琪在開場致辭中表示,徐匯區一直在思考黨建怎麼樣吸引人、打動人,怎麼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直擊心靈,“小照片 大時代”活動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她說,雖然講的是小照片,但內涵和意義非常深遠,希望天平街道深入挖掘群眾文化元素、紅色元素,把它打造成如“行走中的黨課”那樣的品牌,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體驗經典文化、紅色文化。
作為首位講述者,駱新帶來一個關於“街頭家具”的故事。駱新認為,一個城市有沒有親和感,在於有沒有公共空間,而街頭的公共座椅,就是公共空間的重要載體。它可以供行人歇一歇,不會再擔心“走斷腿”﹔周邊居民也可以來這裡聊聊天,說說話。他特別提到:“當你看到這個照片,特別是把它安排在樹蔭下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城市是真正有溫度的。希望上海能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擺上公共座椅。”
駱新認為的“有溫度”的座椅
早在浦東濱江啟動第一輪開發的時候,作為政協委員的駱新就提議在濱江區域增加座椅,讓更多的人坐在這裡安安靜靜地觀賞外灘的風光。活動現場,駱新還提出,在設立公共座椅時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如倫敦的街頭座椅都是由市民捐贈的,作為回饋,座椅上會嵌入銘牌,寫上捐贈者希望傳遞的內容。
錢程講述了幼時加入滑稽劇團的有趣故事,以及從“小滑頭”成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歷程。
上海稽劇團舊址
錢程全程使用滬語進行講述。他表示,方言特別重要,因為曲藝的生存土壤就是方言,如果方言消失,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會消失﹔所以,我們要更加重視文化傳承,為建設文化大都市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據了解,目前上海98%的公交車都使用滬語進行報站,這正是錢程等政協委員共同提案的結果。另外,天平街道推進的“上海繞口令進校園”項目,也是由錢程到向陽小學上了第一課。
蔡金萍講述了宋慶齡先生創辦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以及自己致力於推廣兒童劇的故事。
中福會兒童劇早期成員
蔡金萍說:“我永遠是宋慶齡事業的追隨者,我也將永遠努力為孩子們打造精品。也希望所有的天平人,能帶你們的孩子走進我們的馬蘭花劇場。”她特別提到,作為全國第一個兒童劇話劇演員,她在1994年推出了兒童劇專場演出。而到目前為止,兒童劇演員開專場,也隻有蔡金萍一個。
現場,蔡金萍演唱了德國電影《英俊少年》的插曲。她表示,希望用戲劇去點燃孩子們的想象力,希望把優秀的文化藝術傳承下去,把最好的東西給到孩子們。
活動最后,尚長榮用洪亮的聲音和兩張他參加演出和活動的照片,講述舞台生涯中難忘的瞬間。1995年,尚長榮帶著四台戲參加“京劇走向青年”演出。在北京海澱影劇院的一場演出中,1500余名觀眾參與,全場鼓掌40余次,謝幕時走到觀眾身邊的他,被纏住索要簽名,幾乎難以脫身。而觀眾高呼“京劇萬歲”,更是讓他感動不已。
在那之后,尚長榮更加注重深入大中小學校普及京劇文化。他說:“任何時候,擁有青年就擁有了未來。”作為壓軸,他用京劇唱腔深情演唱了周恩來詩歌《無題》:“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他希望,藝術工作者“要乘著強勢的、美好的東風,更加強有力地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