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變”應“辯”,大國風范不辯自明

2020年07月23日10:23  
 

唯一不變的是就是變﹔事實勝於雄辯。2020年,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如約到來,而一場疫情“黑天鵝”卻打亂了國人的衣食住行,按下了匆忙生活的“快進鍵”。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是上半場,國外是下半場,但不管哪場戰“疫”,不論我們多麼努力,還是會被一些心懷不軌者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甚至還妄想落井下石。面對橫加指責、妄加評論、蓄意挑舋,中國以“變”來應“辯”,擺事實、亮行動,不僅用短短3個月有力扭轉了國內疫情形勢,盡己所能在國際防疫戰中彰顯大國擔當,還把延期3個月左右的兩會,在初夏的5月“約”了起來。

生命至上,應急之變。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是新中國成立起來,我們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當人民生命受到威脅,黨和政府,以“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視生命至上的果斷和決心,堅強領導、精准應戰,合理及時停工停產停學停市,加快協調防疫物資生產,竭力調配醫療人力物力資源,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部署,以優異成績交出了中國答卷,以卓越戰績有力表明中國以民為本、生命至上的原則。

危中尋機,順勢而變。生命至上,疫情中我們不可避免付出一定的代價。經濟出現負增長、生產生活秩序受到沖擊,但恢復、發展經濟及社會穩定,將疫情損失減少到最低,黨和政府從未放鬆、毫不懈怠。一是善於發現疫情中迸發活力的雲經濟、雲講堂等新趨勢、新形態,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積極推動。二是不失時機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並通過減稅降費、貼息貸款等措施援企穩崗。三是不誤農耕,更大力度推進脫貧攻堅,採用新方法、新途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疫情穩定將近一月有余,復工復產有序進行,各地衛生響應紛紛降級,社會經濟回暖上升,種種好轉無不傳達著中國制度行、中國制度能。

補齊短板,主動求變。一場嚴峻考驗更能讓人清醒看到自身薄弱點和不足處。在疫情大考中,找短板、補弱項、主動求變,也是中國把疫情損失降到最低的一種努力。一是加快完善建設公共衛生領域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提高應急反應速度和能力,提高醫療物資生產彈性力和協調性。二是進一步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發展多種形態經濟,提高經濟發展韌性和綜合實力。三是提高科技科研實力,加大對醫療科技投入、人才培養,提高疫苗研發、病毒檢測、醫學救治能力,為健康注入“科技強心針”。

理雖越辯越明,但言論的說服力遠不足事實和行動來的過癮。兩會進行時,萬家祥和中,以“變”應“辯”,不辯自明。

(來源:嘉定區馬陸鎮 郭雪楊)

(責編:實習生、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