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7月11日電 (龔莎)與10年前相比,我國0-2歲嬰幼兒長得更高、更壯了。今天(7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正式發布“生命早期千天計劃”的最新研究成果,十年間,我國0-2歲男孩平均高了0.3厘米、重了0.25公斤,0-2歲女孩平均高了0.5厘米、重了0.34公斤,均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標准。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千天計劃”項目正是通過系統科學的方法証實生命早期對於人類多種疾病的影響,為中國兒童寫好“說明書”。目前,“千天計劃”平台上已有16000多位孕婦的數據被整理,更多的研究成果將在今后若干年乃至數十年不斷涌現,並嘗試探索研究生命編程的秘密。
研究方法:持續跟蹤,記錄兒童成長數據
今天(7月11日),6個8歲的孩子正在新華醫院進行一次特別的“健康體檢”,從兒童心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消化科,到皮膚科、口腔科、營養科、眼科,還有骨密度測試、神經心理測試……這些孩子是8年前參加“上海優生兒童隊列”的小小志願者,從孕期開始,一直到后來的6個月、12個月、24個月、4歲,他們一直被新華醫院的研究團隊跟蹤隨訪著。
“上海優生兒童隊列”是新華醫院“千天計劃”的兩個階段之一。新華醫院從2012年起在上海10家醫院招募了5000對夫婦,建立了“上海優生兒童隊列”。對隊列中孩子的跟蹤從懷孕或孕早期就已開始,從懷孕到分娩,到兒童出生后在6、12、24個月、4歲,都進行了隨訪,目前正在進行當中的是7-8歲的隨訪,並計劃於孩子們10歲時再做一次隨訪。
“千天計劃”的另一個階段是從2016年開始的,新華醫院及其聯盟醫院建立了生命早期發育源性疾病隊列,目前已招募了16000多名孕婦,對高風險孩子出生后進行長期的隨訪。與優生隊列流程不同的是,“千天計劃”項目被嵌入到整個醫院的醫療流程中。每位加入“千天計劃”的准媽媽在小卡上都有特定標簽,並有專屬條形碼﹔一旦分娩,產房護士能立刻從系統獲知,會留下臍帶血。此外,在孕早中晚期、分娩,以及產后42天、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24個月都有隨訪。
記者看過一份隨訪量表,問題頗為細致。評估從孕前就開始,如懷孕意願、家庭支持、生活環境等﹔進入孕早期,則關注是否有過流產,是否補充葉酸,是否在孕期裝修房屋等﹔孕中期飲食如何﹔晚期是否有並發症﹔嬰兒是否有指紋缺陷、皮膚過敏等。
據新華醫院“千天計劃”首席科學家、新華醫院環境與兒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軍教授透露,“千天計劃”旨在持續跟蹤收集兒童成長的完整數據,大量的數據將為我們尋找生命早期可能的有害因素、建立正常標准、及時進行適當的干預提供了有力的証據。
研究意義:著眼未來,為中國兒童寫好“說明書”
80后楊雪琴是一位雙料“千天媽媽”,8年前她家的大寶參加了“上海優生兒童隊列”,4年前她家的二寶又報名了“千天計劃”。按照她的話講,“人家說生孩子,就相當於帶了一個沒有說明書的大件回家。我想這本‘說明書’應該越細越好,就算對我們孩子沒好處,也算是對社會,對未來的人類盡點責任。”
新華醫院的“生命早期千天計劃”項目,正在為中國兒童寫好這本“說明書”。
“近年的國際健康理論認為,生命個體有個關鍵的‘1000天’,始於受精卵,持續到出生后2歲。在這1000天裡發育不良,相當於埋了一顆定時炸彈。成年后,再好的生活習慣也無法改變倒計時的進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千天計劃總負責人孫錕教授解釋,說:“我們希望搞清楚這1000天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后找到早期生命重編程的秘密和方法。”
孫錕舉例說:“‘三歲看到老’翻譯成現代表述,就是生命早期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
“千天計劃”旨在發現影響胎兒和兒童生長發育的各種不良因素,包括環境、遺傳、營養、心理、生活方式等等,建立嬰幼兒正常生長模式,研究宮內生長不良或者有出生缺陷的嬰兒出生后的干預措施,以期避免或減輕對兒童乃至成人健康的長期影響,減少后遺症,降低成人慢性病發病風險,提高全生命周期的體質和健康。
據了解,新華醫院是一家擁有兒科特色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也是上海唯一一家擁有產科和完整兒科三級亞專業學科齊全的綜合性醫院,能從孕早期開始干預,一直持續到成年期。這也是“千天計劃”能在新華醫院扎根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成果:又高又壯,最新嬰幼兒生長曲線出爐
與10年前相比,中國孩子長高了,也長壯了。在數據收集的同時,新華醫院“千天計劃”的研究人員還在多個方面積極開展系統研究,多項最新研究成果已將在國際醫學刊物上公開發表。最新版中國嬰幼兒生長曲線就是研究成果之一。
與2005年中國嬰幼兒生長數據相比,新華醫院的最新研究(2015年數據)顯示,男孩身高中位數平均高了0.3厘米,女孩身高中位數平均高了0.5厘米﹔男孩體重中位數平均重了0.25公斤,女孩體重中位數平均重了0.34公斤。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相比,男孩身高中位數平均高了0.9厘米,女孩身高中位數平均高了1.3厘米﹔中國男孩的體重中位數重了0.43公斤,女孩的體重中位數平均重了0.42公斤。中國嬰幼兒BMI平均比世界衛生組織標准高0.70 kg/㎡。研究人員還得出一個有趣的預測,中國兒童的平均成年身高會超過其父母的平均身高。
這個最新版的我國0-2歲兒童生長標准將為中國兒童早期生長發育軌跡提供正常參考值,評估孩子發育遲緩或過度,對孩子的健康起到及時干預的作用。
另兩項“千天計劃”的研究成果也已出爐。俗話說“宮內不足宮外補”,對在媽媽肚子裡生長不良的嬰兒,出生后進行一定的追趕生長有助於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但怎麼補?補多少?補多了易造成兒童肥胖﹔補少了會導致發育遲緩,這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兒科醫生的棘手問題。新華醫院研究人員對此開展了系列研究,不僅對出生時過小的嬰兒而且對出生時過大的嬰兒提出了最佳生長模式,以減少這些兒童成人后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對於足月的小於胎齡嬰兒來說,在最初的幾個月裡,體重或體長比率迅速提高到大約第30個百分位左右的水平,然后在此后適度的追趕增長,到7歲時達到第50個百分位左右的水平,可能是一個最佳的追趕增長軌跡。
我國的剖宮產非常普遍,近一半的孕婦最終以剖宮產分娩。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剖宮產會增加兒童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和兒童肥胖的危險。新華醫院研究團隊在上海的兒童中証實了這個關聯,並首次發現剖宮產兒童如果是母乳喂養,這個危險性與自然分娩的兒童一樣﹔如果是人工喂養,這些疾病的危險性就大大升高。也就是說嬰兒早期的母乳喂養可能會大大降低這些風險。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時地將研究結果反饋給臨床醫生,在指導家長如何正確養育剖宮產兒童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千天計劃’隊列的真正價值將在平台搭建好后,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地體現。現在,我們還只是開了一個頭,更多的產出將在今后若干年乃至數十年不斷涌現。”孫錕很有信心,“相信中國兒童的‘說明書’會被書寫得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