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木卡姆”起源於公元十世紀,一直流傳至今,主要分布在新疆葉爾羌河至塔裡木河流域中心的巴楚縣、麥蓋提縣等刀郎部族聚集區。
“刀郎木卡姆”根植於塔裡木盆地西北緣葉爾羌河兩岸的綠洲文化,原來應有12部,但現在僅能搜集到9部。每套刀郎木卡姆都由五部分組成,長度約為6-9分鐘。“刀郎木卡姆”中大多數木卡姆的名稱都是維吾爾語。
維吾爾族祖先在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歌曲叫作“巴雅宛”(曠野之意)。后來經不斷融和、形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巴雅宛”組曲,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雛形。后經不斷整理、規范、推廣,形成了今天的“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的唱詞均為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每一個木卡姆沒有固定和規范的唱詞,主要根據表演、演唱家的情緒和技巧而隨之變化。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朴真摯,是充分表達哀與樂、愛與恨和美好理想的優美旋律。歌曲曲調古老,原始鄉村生活氣息濃烈,唱詞優美、豪放、端庄大方。
“刀郎木卡姆”演出場面宏大,演員眾多,服裝多姿多彩,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以多面達普擊節相伴。刀郎木卡姆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也是維吾爾人民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之一。
(來源: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