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需要怎樣的儀式感?這邊畢業典禮轟轟烈烈﹔那邊學生為離校安排傷心

2020年07月06日09:50  來源:上觀新聞
 

摘要:《小王子》一書中,曾有這樣的對話。小王子問道:“什麼是儀式?”他的狐狸回答:“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正逢畢業季,連日來高校畢業典禮轟轟烈烈。由於抗疫需要,並非所有畢業生都能全部現場參與,但許多學校都想出很多辦法應對,希望不給學生留下遺憾。

然而與此同時在論壇上,有學生因為學校離校流程安排繁亂、傳達模糊而有所討論。“人生可能隻有一次大學畢業,學生遇到這種事,該有多傷心。”一位大學教授直言。

教育,究竟需要怎樣的儀式感?值得深思。

從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說起

《小王子》一書中,曾有這樣的對話。小王子問道:“什麼是儀式?”他的狐狸回答:“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上海紐約大學2020屆本科畢業典禮。

在教育領域,早有認同——對生活、做事的態度,不隨性,認真規則,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處事的方式,這是儀式感的核心。學童時代建立的儀式感,對孩子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嚴謹責任感和認真負責的行事風格。遠的不說,每次上課前起立向老師問好,就是最基本的一種儀式。

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曾任華東師大校長的俞立中認為,學校教育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熏陶和影響,而學校文化包含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精神文化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除了語言文字的表述外,也往往需要通過其他的形式來呈現的,“儀式感”就是學生能夠直接體驗到的一種精神文化,它是通過環境氣氛、儀式程序、服飾音樂等因素讓學生感受到的學校理念和教育思想。

為何學校的“儀式”特別重要?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一定的儀式會激發學生的情感,也許這就是“儀式感”。例如,在畢業典禮上,校長的臨別贈言、撥穗、授畢業証書、宣布學生畢業、唱畢業歌、師生合影、同學之間相互祝賀等等,人在這個環境中,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社會責任意識,學校的歸屬感,成長意識。

完成撥穗后,同濟大學畢業生接受紀念卷軸。

“我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當我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時,並沒有特別激動,因為我覺得這是應該的。”俞立中教授深有感觸地告訴解放日報·上觀記者:“但是,我真正被感動的時候,是我參加畢業典禮時,當我在庄嚴的音樂聲中走上台時,校長給我撥穗,對我說了一些鼓勵的話,神聖的感覺油然而起。這樣的感覺隻有在這種特殊的文化氛圍中才能感受到。”

儀式感不等於“大操大辦”

3日上午,還沒到飯點,上海大學新傳學院本科畢業生李顥和同學一人一個飯盒吃得正香,那裡面是每年學校都會准備的一份畢業生專屬紅燒獅子頭,寓意圓圓滿滿。 “它比我拳頭還大,吃得出有肉丁藕丁,特別好吃,食堂阿姨給每個人打菜時都會說一句‘祝你前程似錦’,”小李說,“很遺憾因為疫情,比學長學姐們少吃了半年學校的飯菜,這個獅子頭的滋味會一直留在心裡。”

上海大學的畢業“獅子頭”傳統。

令人高興的是,在今年這個抗擊疫情形勢下的特殊畢業季,不少高校努力為學生送出母校最后一份禮物。復旦大學推出“雲撥穗”小程序,校黨委書記、校長、院士、文科資深教授、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等18位老師齊聚雲端,共同為本屆畢業生線上撥穗。同濟大學全體校領導,為現場的3000多位畢業學生生撥穗,整個過程持續了3小時。上海音樂學院今年為大家定制了繡有畢業生姓名的學位服,不同學位服的紫紅色系由深而淺,宛如樂曲般轉換跌宕,象征上音學子代代薪火相傳。

上海音樂學院今年為大家定制了繡有畢業生姓名的學位服。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一些地方存在一種隱形的誤區,以為全校動員、大操大辦就是儀式感﹔以為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才是需要重視的高光場合……這可能錯失一些原本可以成為教育契機的時刻,也讓本應用心為之的“儀式”成為一場秀,難以在學子心中留下印記。

高等教育專家、上海大學教授葉志明舉例,現在很多學校大類招生,大二開始雙向選擇分流專業,對學生來說,可能這個選擇結果的重要性不亞於高考,更是進入大學學習后特殊的承前啟后階段。他們有怎樣的思考和總結,完全可以來一次線上或線下的討論。再比如,校內轉專業,學生為何做此選擇、又克服了怎樣的困難?校際插班生,從別的學校再次考試進入了自己心儀已久的高校,是什麼動力,通過哪些努力,如何成功的?同樣可以深入交流,“大張旗鼓”一下,而不應默默無聞。

“儀式感,不一定要高大上,而是教育者用心挖掘每位學生的需求,以此為出發點做事,自然而然可以觸動人,”在他看來,當下教育環節中,往往將“沒有腐敗沒有差錯”作為滿意線,事實上在日常工作中,儀式感要的是教育內涵,不是所謂的場面感。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案例,教育者可以,也應該做得更細、更多。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