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提速 上海经济展现韧性
新的支柱产业脱颖而出 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近八成,其中信息服务业“独占”近七分之一 三大先导产业佳报频传 上半年总产值增长9.1%,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均呈两位数高速增长

■上半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较一季度加快了2.1个百分点,升至近两年来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最快,达19.8%
■社零总额和进出口增速均扭转了第一季度曾出现的负增长态势。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占比均超10%
昨天,上海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5.1%,达26222.15亿元,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上海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在国际经贸秩序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背景下,上海经济稳中有进,展现出较强的韧性。
今年以来,上海金融、工业等多个行业增速都很亮眼,但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是信息服务业。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达3637.29亿元,占上海GDP近七分之一,其趋势性信号意义极强——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一场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正在上演。
AI助力,信息服务业亮眼
长久以来,服务业都是上海经济的主引擎。从2022年到2024年,服务业占上海GDP比例分别为74.1%、75.2%、78.2%,呈逐年升高态势。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GDP比重达79.1%,再次刷新了纪录。
服务业可细分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等行业。今年上半年,上海服务业中多个细分行业表现不俗,例如金融业增势良好,增加值4500.81亿元,增长8.8%,上海地区证券营业部成交额、原保险费收入分别增长52.8%、6.2%;再比如房地产市场,上半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6%,二手房成交量连续9个月保持在1.5万套荣枯线以上。
再看表现最为亮眼的信息服务业。上半年,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贡献最大。在今年3月的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宣布已全面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信息服务业早已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且,上海信息服务业的增速还在不断加快。上半年,信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20.4%,较全国高出了6.1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速也提高了5.9个百分点,足以看出二季度该产业发展之迅速。
对信息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据政府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这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和平台经济放量增长有关。“算力、大模型等新兴的服务产业正在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在平台经济方面,上海近年来涌现出拼多多、小红书等头部互联网平台,还汇聚了美团、京东等大厂,产业链生态日趋完善,直接助推了上海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上海的信息服务业再添“一把火”。集成电路设计是提升算力、支撑大模型发展的底层技术。上海曾经在上世纪末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近两年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也逐步发力。根据世界集成电路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25中国集成电路创新百强企业中,上海企业上榜最多,有23家,而且大部分企业都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从这一点上来看,上海的制造业基础正在与高端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传统制造业有转型升级的需求,而高端服务业也需要落地场景,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工业提速,升至近两年最高
与高速增长的信息服务业相呼应,上海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的增速也十分迅猛,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11.7%和12.3%。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上海工业生产正在提速。上半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较一季度加快了2.1个百分点,升至近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趋势看,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在2024年7月到了低点后,开始不断提升,呈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
尽管5.6%的增速在全国并不算高,但对于上海这样体量的经济大城来说,保持工业与GDP发展同速殊为不易。上海以工业立市,工业一直是上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纽约、东京、伦敦等同等级的国际化城市相比,上海的工业产值占比一直很高。
从动能看,上海推动工业增速回升,靠的还是新质生产力。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增长9.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皆呈现出高速增长之势。
细分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新能源产业增长12.5%,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7%。部分工业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上半年,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3倍,微型计算机设备、电子元件、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增幅都在10%以上。
近年来,上海反复强调工业的重要性,但发展壮大工业,不是要让迁出的制造业回流,而是要进行新旧动能的切换。当新一轮科技革命袭来,上海正迎来史无前例的机遇期,AI技术、人形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亟待挖掘。尽管工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上海正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用耐心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
根据2024年发布的《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到2027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25%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外贸反转,出口韧性增强
新旧动能的切换,也体现在需求端上。上半年,投资方面,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最快,达到了19.8%;消费方面,一系列消费活动和以旧换新政策发力,上海社零总额同比增加1.7%,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态势;外贸方面,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体现了上海经济的韧性。
在“三驾马车”中,外贸的由降转增最为可贵。上半年全球外贸形势复杂多变,今年一季度,上海进出口增速曾出现负值。不过,经过二季度的稳外贸、拓市场,上海外贸顶住了压力,二季度实现进出口1.14万亿元,规模达到历史同期之最,且同比增长7.2%,创下近8个季度以来的新高。
分析二季度外贸逆势回升的原因,不乏“抢出口”因素影响,但新动能产品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
上半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94.4亿元,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的占比也都在10%以上。
部分新兴产品的出海也出现好兆头。例如手术机器人产品出口额增长3.9倍,不少都是欧美等高端市场的订单。6月份电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5.5%,增速创下近23个月最高,上汽的混动车在海外市场销量大增。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的工业转型,为上海增添了更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可能。上半年,上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出口增长7%,高于进出口整体增速,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各自领域的“隐形冠军”,“小”企业也能有“大”作为。
从信息服务业的领跑、先进制造的升级,到高端产品的出海,新动能正全面发力,逐步替代上海经济发展的传统路径,将逐渐激发出巨大的转型潜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丹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