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韧性城市,杨浦志愿服务探索人民城市治理新范式

盛夏热浪袭人,在杨浦区的街头巷尾、社区楼宇,志愿者们在30余个服务领域为这座超大城市注入丝丝清凉与温情。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强调要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来看待。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将志愿服务作为撬动基层治理、提升城市“温度”的关键支点,积极探索一条以志愿力量充实城市肌理、增强社会韧性的新路径。
精细滴灌“一老一小一新”心田
“奶奶,您看,这个‘收益率’写得特别高的理财产品,很可能是骗局!”近日,在长者食堂,交通银行的金融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老人们开启一堂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课。
在杨浦区,食堂不仅是解决“一餐饭”的地方,更叠加了“学堂”功能,成为守护老年人钱袋子的安全课堂。这种场景的融合创新,正是杨浦志愿服务贴近民生的一个缩影。
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杨浦区牢牢把握社区这一主阵地,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以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回应着“一老一小一新”群体的急难愁盼。
在定海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更进一步,通过整合“平安365”智能监测技术和“老小孩”志愿服务队的温情陪伴,构建起“技术监测+服务响应+社会协同”的立体防护网,让高龄独居老人在家即可安享晚年。
暑期是孩子们的“第三学期”,也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智慧。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杨浦区首期“爱心暑托班”如约而至。近370名注册志愿者化身“大朋友”,陪伴2000余名小学生。
而针对随迁子女,杨浦区妇联“蒲公英计划”夏令营则为他们打造了一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爱与陪伴的滋养下,落地生根,逐渐融入这座城市。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就业群体的辛勤奔波。7月17日“骑士节”,一场专为外卖骑手举办的健康理疗活动在江浦路街道展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志愿者们拿着筋膜枪,为骑手们放松紧绷的肩颈肌肉。
从一瓶清凉饮料,到全区不少睦邻中心纳凉点延时夜间开放,再到一次次专业的健康守护,杨浦区正通过构建“友好场景”,让这些新市民感受到城市的认同与归属,将他们从“新职业人”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新力量”。
志愿者成为城市韧性的“活性炭”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在杨浦的实践中,志愿服务已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社会福利,更成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压舱石”和“活性炭”,在防范化解前端风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燃气安全,是悬在每个家庭头顶的“安全阀”。杨浦区结合“社工+志愿”融合试点工作,组建了“专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深入社区开展燃气安全排查专项行动。专业志愿者负责技术诊断,社区志愿者则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上门沟通。截至6月底,仅首轮试点就已上门近2600户,及时整改了45个安全隐患。这种模式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志愿力量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前端治理的生动体现。
汛期来临,“小小治理员”们迅速“上岗”。在平凉路街道,一群孩子化身“防汛小卫士”,他们不仅张贴海报,还手持宣传单页,向居民、商户认真讲解防汛知识和应急技能。当居民提出疑问时,他们用所学知识耐心解答,展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将安全教育融入志愿实践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防灾意识,更是在下一代心中播下了“城市主人翁”的种子。
在杨浦滨江,善馨志愿服务团队的守护从未间断。从年初到7月底,他们开展了56次巡视值守,总里程超过250公里。同时,“为爱上色”急救科普宣讲已举办近50场,让上千名市民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这些志愿者如同一座座移动的灯塔,编织起一张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守护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整个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解码志愿服务背后的治理密码
如果说一个个暖心案例是流淌在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那么其背后系统化、制度化的组织动员体系,则是保障暖流持续涌动的“主动脉”。
循着城市治理的脉络,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杨浦区正努力推动志愿服务从“感性”的自发行为,向“理性”的自觉力量转变,并将其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宏观架构。
“我们探索的核心是‘清单式’管理和‘矩阵式’联动。”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改变了过去志愿服务供需错配、力量分散的局面。”
这份“清单”,指的是在全区推广的“杨浦暖流·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中的一项创新机制。记者了解到,各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负责梳理两份清单:一份是“项目清单”,将辖区内所有志愿服务项目名称、内容、团队、服务时间等信息表单化,让社区资源“家底清”;另一份是“参与清单”,详细列出项目所需的志愿者岗位和资源,让社会力量可以按图索骥、精准对接。这种模式如同一个“项目众筹平台”,将群众的“需求侧”与志愿者的“供给侧”有效连接,推动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而“矩阵”,则是指纵向贯通市、区、街镇,横向联通各部门、各行业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各专业部门组建领域内的志愿服务总队,各街镇则负责凝聚社区中自发、零散的力量。
同时,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推进,正吸引着高校的专业力量下沉社区;“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升着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和管理水平。
这个立体化的矩阵,确保了无论是日常邻里守望,还是假期集中活动,都能做到一呼百应、协同作战,将社会各方的联动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层治理效能。
从酷暑下的暖心慰问,到全方位的安全守护,再到制度化的供需对接,杨浦区的志愿服务实践,正在回答一份关于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深刻命题。城市治理不再仅仅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不再是零散的善举,而是系统的工程。在杨浦区,这股由“志愿红”汇成的暖流,正深度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人民城市”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