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唯一,崇明底气何在?

2025年07月25日11:10 |
小字号

崇明,荣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7月24日,从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传来喜讯,《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公布全球新增的31个“国际湿地城市”,我国共9个城市入选,崇明位列其中上海由此实现了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

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也是展示生态文明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拿下这一国际性认证,崇明底气何在,做了多少努力,又预示着将有怎样的发展机遇?

拿下国际性认证,崇明凭什么?

崇明,一座从湿地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海岸线长达288.1公里,外围滩涂呈现环圈状包围着崇明岛。岛内16173条大小河道纵横交错,26523处小微水体星罗棋布。按照《湿地法》口径,全区湿地总面积27.8万公顷,湿地率达68.8%,湿地保护率达60.73%。

国际湿地城市的评选标准中,除了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这两项刚性指标之外,申请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至少要有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或国家重要湿地。“崇明岛上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且湿地率和湿地保护率均居全市前列,也远超国际湿地城市提名认证的指标要求。”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蔡建新说,“在规划与投入保障、管理机构设置及公众参与等其他维度的评选项中,崇明也均获得了高分。”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为人类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源源不断提供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丰厚的“湿地家底”和丰富的湿地生态价值,让崇明在此次评选中顺利入围。

在崇明,处处都有湿地,能称上湿地的远不止大家熟知的“东滩”“西沙”。“大到河流、湖泊、水库,小到池塘、沼泽、滩涂等都可以称为湿地。”蔡建新说,崇明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不仅如此,在上海,崇明以全市1/5的陆域面积,承载着全市约1/4的森林、1/3的基本农田和两大核心水源地。因此,崇明湿地保护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全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多年来,崇明在湿地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结合“长江十年禁渔”和极小种群物种重引入等一系列工作举措,持之以恒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区整体生态基底持续提质,对上海市的生态贡献巨大。

经过多年保护和恢复,崇明构建起了保护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在如今的全球湿地生态格局中,崇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每年有超百万只水鸟在这栖息,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鸟儿也用“脚”为崇明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投上了宝贵一票。

“湿地就在身边”也正成为普通市民的认知。姜添翼是位鸟类摄影发烧友,刚开始拍鸟时,他习惯去东滩寻觅,后来“追”着鸟拍,渐渐发现,不只东滩湿地可以拍到鸟,滩涂边、水库旁、稻田间……处处都有鸟的踪迹,于是,他也渐渐对湿地痴迷,潮水、芦苇、飞鸟,各种底栖生物,崇明容纳的生物多样性,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灵动美丽。

 保护湿地,崇明做了什么?

数据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超过五分之一的湿地已经消失,而“存活”下来的湿地里,也有四分之一正处于生态危机之中。我国湿地资源也同样面临着面积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问题。湿地的大量退化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还极可能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气候恶化。

为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间合作,全球18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湿地公约》,共同宣传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成为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

“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为湿地保护事业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崇明区委区政府积极行动,抓住系统治理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工作,无数建设者不懈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就是其中一个生态奇迹。东滩湿地处于长江入海口核心位置,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这里水草丰茂,每年有近百万只次的候鸟在此栖息或过境,去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多年前,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生态危机——互花米草入侵成灾,令本土植物一步步失去家园,威胁到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2013年,一场“湿地保卫战”全面打响。总投资达11.6亿元的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启。修筑生态围堤、开挖随塘河、修建涵闸等一揽子措施落地见效,长达5年多的建设和修复,克服了海潮侵袭、设备研发、土著植物恢复等重重困难,成功阻挡了互花米草的蔓延。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前后共有3000余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滨海湿地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具有极佳的示范意义。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书记、主任钮栋梁,是修复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湿地修复后,他又驻守东滩至今。“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湿地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开展保护工作,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不只是东滩,崇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保护修复,在全区开展了大量湿地保护管理、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科研监测等工作。从自然保护区到森林公园,从湿地公园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十多年来,崇明投入约41.26亿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及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全区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

 保护湿地,给崇明带来了什么?

湿地保护究竟能带来什么?最直观的,是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东滩湿地碧波荡漾,候鸟数量连年攀升;西沙湿地珍贵地质遗迹随处可见,一派秀美风光;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仿佛天然氧吧……在崇明,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飞鸟翩跹的生态美景越来越多。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让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蔡建新说,这些良好的湿地生态资源,正日益成为崇明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的强大底气。

事实上,崇明也正加快推动生态优势向生态价值的转化。

 崇明清水蟹、崇明大米、崇明香酥芋等湿地产业品牌陆续崛起,绿色优质认证农产品面积达35.49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认证率维持在40%以上,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数量均位于全市第一。越来越多的崇明优质农产品正通过“直通车”从田头送达餐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湿地文旅产品推陈出新。在东滩搭起帐篷露营观星,来西沙划船看白鹭翩跹,去长兴岛低空飞行俯瞰青草沙水库,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行体验。这是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从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成功实践。

文旅产品的出圈,获益的不仅是游客,还有周边的经营者们。毗邻西沙湿地的漫屿户外营地,主要提供独木舟、平台舟等水上运动项目,负责人杨敏玮告诉记者,去年基地开通了与西沙湿地连通的水上路线后,游客量有了显著增长。

崇明此次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对上海来说也是意义不凡——这是上海在湿地城市领域“零”的突破,展示了上海在保护湿地、保护环境、探索湿地与城市平衡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院长安树青看来,“崇明推进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重要支撑,创新了超大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双轮驱动、和谐发展的模式,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方案与中国样板。”

“金字招牌”得来不易,更非一劳永逸。“认证成功6年后需复审。”蔡建新说,这也意味着,“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功并非湿地保护的终点,而是新起点。接下来,崇明要在优化规章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保证湿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机盎然的大美湿地。同时,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全世界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贡献崇明方案、崇明智慧。

(来源:上海崇明)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