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行路难”,如何破?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杨家浜小区门口有一棵二十余年树龄的香樟树,盘根错节拱破了路面,给周边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出行带来安全隐患。延吉新村街道人大代表接报后,立即前往现场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联动多部门“会诊”,最终以“切根+修剪”的精细化方案,延续了绿意盎然的街景,也化解了周边居民的“行路难”,彰显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鲜明底色。
一条建议,
聚焦亟待解决的“波浪”路
这棵位于永吉路上的香樟树,让居民们“爱恨交加”,一方面由于枝繁叶茂,居民们将其作为夏日里的天然绿荫;另一方面,也因其枝干粗壮,顶起路面形成“波浪路”,成为不少居民的脚下“牵绊”。在人大代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日活动中,杨家浜居委会干部带着大家的问题和期盼,走进了延吉新村街道人大代表第六联系点,将“民生考卷”递到了人大代表们的手中。


群众“心上事”就是代表“上心事”。要保护社区的绿色生态,更要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王伟立、孙艳两位代表立即与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赶赴现场,实地察看情况。看到眼前明显隆起变形的路面,代表们第一时间提交了关于杨家浜小区永吉路出入口人行道上香樟树的建议,期待通过建议办理,将“波浪路”变为“舒心路”,解决居民出行安全问题。

一次“会诊”,
“穿针引线”寻求出“最优解”
代表“吹哨”,部门报到。如何有效“串联”各方力量,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区绿化市容局、区建管委、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协同办理代表建议。迁移还是修整?大家围绕解决“波浪路”问题共同“会诊”。

针对最初的“一移了之”方案,不少居民提出了异议,“香樟虽扰民,但罪不足诛”,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经过现场踏勘,也认为直接迁移的依据不够充分。区建管委表态,积极配合绿化树木调整,加快实施相关市政设施的修复工作。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也表示,将指导居委会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并加强安全提示,努力消除出行隐患。
综合人大代表、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各方建议,区绿化市容局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针对导致路面不平的根系隆起问题,进行局部切根作业,确保人行道平整。针对轻微遮挡视线的问题,加强常规修剪,确保行车和行人视线通透。这个既能消除隐患,又能保住绿树的“两全之策”获得了人大代表和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施工当日,代表们和大家一起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场针对香樟隐患的“微创手术”。如今,杨家浜小区入口的香樟树依旧挺立,但曾经令人提心吊胆的“波浪路”早已平整如新,走在树荫下的居民表示“安全感满满,幸福感满满”。

一道“考题”,
积极探索代表履职“新模式”
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一棵老树得以留存,一段路面重获平整,居民感受到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城市对“人、自然、城市记忆”的温柔以待。香樟树的故事并未画上句号,在这场为民履职的“考试”中,延吉街道的代表们不仅积极推动面上问题解决,还深入分析、汲取经验,有效形成了涵盖“树木生长监测—道路定期巡检—居民意见反馈”全流程的长效联动机制,让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成为常态。

事实上,人大代表履职的触角早已深深扎根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为更好助力城市更新工作,街工委在杨家浜专门设立了人大代表成套改造联系点,让人大代表能够随时随地倾听和收集居民在旧区改造等重大民生议题上的意见建议,更好地落实和解决民意诉求和民生难题。
从一个点的“疑难杂症”,到一个面的“标本兼治”,这背后是延吉街工委将全体人大代表编入社区、校区、园区的“家、站、点”履职平台,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度融入社区治理“毛细血管”的生动实践。“我们不仅要解决一个问题,更要形成一套工作模式。”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徐万骅表示:“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在延吉街道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的各环节,都能听到更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在新一轮的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