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博会”闭幕 “银发赛道”从更懂老人开始

“银发赛道”从更懂老人开始
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以下简称“老博会”)日前闭幕。展会上涌现的一批新业态,正在悄然改写“银发经济”的定义。
银发生活如何更美好?为了更好地探寻这个问题的解答,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杨帆首次带着母亲一起逛展。这个尝试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和父母聊养老 老博会可能是个契机
城市周刊:您深耕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政策研究多年,最近四五年几乎每年都会去老博会现场。今年怎么会想到带上母亲、请她一起去看看?
杨帆:今年确实不大一样,是我主动提议母亲和我一起去的,我还提前了一段时间和她沟通这个想法。
我母亲原本一直都在我的家乡南昌生活,会时不时来上海帮我照顾孩子。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沪漂”生活,但我知道,她在潜意识里,一直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和顾虑。因为她知道儿女已经在上海扎下了根,一时半会儿无法回去、常伴左右,未来一旦遇到无法自理的各种现实困难该怎么办?每每想到这儿,她就会困惑甚至是想逃避。
因为常年研究养老问题,我也曾经和母亲说,会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帮她提前做好安排,包括在当地物色一家好一点的养老院。母亲知道我是好心,但她忍不住会感到恐惧。这对她来说,暂时仍然是一个无法接受的选项。为了化解她的忧虑,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带她一起逛老博会。
与其我跟她聊,不如让“老博会”这个真实的场景和她聊。这是我此行一个重要的目的。因为我认为,对于“衰老”这件事,我们不应该去忌讳,而是要去看淡,要去做好准备。在现场体验下来,我感到,上述沟通目的基本达成。非常推荐有类似沟通需求的朋友们,未来也找机会和父母一起去逛一逛老博会。
老博会可以提供的信息和感受是全方位的。除了各种前沿科技、养老护理设施用具,老博会的参展单位、业态涉及方方面面。一方面,可以帮助老人理解“变老”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一个过程。很多具体的需求已经有人在研究,并给出切实可用的应对方案。另一方面,帮助老人理解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关注和需求,所有这些关注和需求都可以被接纳、被理解,并得到尽可能丰富的满足。
比如,对于我母亲来说,她很快就发现,仍然处于“活力老人”状态的她,在晚年生活安排方面可以有十分多元的选择,可以用来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手段或选项很多。在迈向真正意义上的衰老之前,她完全可以立足当下,以一种更快乐、健康的状态过好每一天。
至于包括轮椅、护理床等在内的各种生活辅助用具,虽然她知道自己未来也会有走不动的一天,会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这些工具提升生活的便利度、安全感,但现场看过、摸过、体验过还是挺不一样的。这会消除她不少不必要的顾虑,让她发现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令人畏惧。而且,老博会现场有很多专业人士。他们专业又精准的解答,很多时候,比我们自己开口更管用、更有说服力。
认真踏实地满足老人在真实场景下的需求
城市周刊:您过往是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和视角去逛老博会,此番和母亲一起逛,会否给您的专业研究也带来一些全新的打开方式?
杨帆:确实,和母亲一起逛,让我自己也有了不少新的体会。最深的一点感触是,立足老人的真实需求,是养老行业能否健康、蓬勃发展的生命线。
我在现场看到,产品好用不好用,老人最有发言权。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一看、一摸、一体验,就能告诉你这个产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些年,政府在智慧养老、科技助老领域投入了很多资源,也推出了不少支持性举措,那么,老人在第一现场的反馈不可或缺。他们会真实地分享感受:哪些技术切实帮到了他们,哪些华而不实并不好用,哪些设计可以发挥作用,哪些细节带给他们的感受并不舒适、友好……
从研究者的立场来讲,这也提醒我们需要额外关注: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和建设,更有效地推动真正满足老人真实需求的“好东西”涌现,而不是反过来——一些所谓“技术革新”无视老人的真实需求和体验。长期来看,这既浪费社会资源,又于健康良好的行业生态的形成无益。
在实地走访养老机构的过程中,我关注到,现在机构里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很大。这个工作很辛苦。具体护理过程中最辛苦、最难、最紧张的环节莫过于喂饭、洗澡、协助排便。一些机构曾试图通过提升薪酬的方式留住护理员,但试行下来依然很难。当这个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时,有无可能通过机器人的引入,来缓解老人的护理难题,被摆上议事日程。
问题是这对机器人的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不说是否要让他们先到养老院蹲点一段时间、亲自上手做一段时间护理员,至少,他们要对老人的状态和照护过程、照护难点,有全方位的体认和理解。如果没有这样的体认和理解,是无法开发、设计出真正有用的机器人产品的。
未来,在科技研发领域,怎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面向老人真实需求进行研发,使科技向善而不是想当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怎样一个积极正向的作用,非常值得研究。从对展会现场多个展位的走访和体验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拿智慧系统的应用来举例,我们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个系统的使用来提升照护效率,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类似系统的使用,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甚至提升护理这份工作的内涵,能在多大程度上使被护理者、管理者、护理员团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与协同状态。
只有当这套系统的使用,既提升了照护效率,又让护理员感到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受人尊敬的时,才有可能使照护工作如虎添翼,使护理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缓解。
营造一个全龄共融的老龄友好社会
城市周刊:“适老化改造”如何推动和落地,是今年老博会上的一个热点。不少老人结伴而行,直冲与适老化改造有关的展位。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要找到与自己家空间、需求匹配的适老化改造方案并不容易。对此,您有何建议?
杨帆:这次我也特地留心去跑了一下与适老化改造有关的展位,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适老化改造有一定的空间上的要求。这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条件。客观上,不是所有家庭的空间都符合适老化改造的基本前提。
第二,做适老化改造,肯定会涉及设计、装修,目前大部分厂商可以提供的部件是基于规模化生产流程制造的标准件。但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老人们的需求恰恰是比较具体的、个性化的。当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存在冲突时,当然可以选择个性化的方案,但由此而来不可避免的新问题是成本上去了。为此,每家每户需要和设计师、供应商多沟通、多协商,基于预算选择符合需求的方案。
第三,由于经常需要参与与“老龄化”有关的学术会议、实地调研,我有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进入养老领域。做机器人的、做信息化的,还有做工程、做法律的,都在进入这个行业。大部分从业者的发心是好的,但大家对养老行业的认知还不够,对养老问题复杂程度的体认还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迫切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是:多方协同,倡导营造一个全龄共融的老龄友好社会。
城市周刊:您给老龄友好社会加了一个定语——全龄共融。为什么?
杨帆:刚才讲到适老化改造,一些老年朋友和我反映,一些设计师还比较年轻,很难对自己的具体需求感同身受。我自己因为研究所需,在与做机器人的技术人员、产品经理聊天时也发现,设身处地地为老年消费者着想,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
这让我深深感到,尤其是专业人员,在设计产品、研发技术、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具备身处老龄化社会的文化自觉——尽可能克服年龄和阅历上的局限,多换位思考,多给长者一份理解和体恤,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投身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
到底怎样才算“对老人友好”,整个社会有一个不断学习、讨论、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有赖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公众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和积极有效的代际沟通。去逛老博会,很大程度上就属于公众教育的一种。
在这个学习、讨论、适应的过程中,我们注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一个全龄共融、彼此尊重、积极协商的文明社会,值得我们长期地去为之努力、坚持不懈。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柳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