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一颗“创新芯”,让百宝镶嵌飞入寻常百姓家

——访上海漆器制作技艺、顾村俞氏百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俞平

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
2025年06月16日14:59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在宝山顾村漆石坊工作室,有一位深耕百宝镶嵌技艺的手艺人。他就是俞平,上海漆器制作技艺与顾村俞氏百宝镶嵌的第四代传承人。

从外企高管到到非遗匠人,他以匠心守艺,以创新破局。其创作的《白玉兰》《随行》《石榴》等三件漆器作品,被进博会和上海档案馆联合永久收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魅力的闪亮名片。

弃商从艺:以使命守护“传承”

俞平的故事,始于父亲俞升寿工作台前的碎螺钿与漆器光泽。作为俞氏第四代传承人,父亲手中变幻出的花鸟山水,早早在他心中埋下技艺的种子。

然而大学毕业后,他却选择进入外企。在外企的十多年,他走遍国际展会,看过无数工艺精品,却始终难忘父亲工作室里“吱呀”转动的雕刀声——那时的上海漆器界,能独立完成百宝镶嵌的工匠,唯有俞氏父子。

“当我发现年轻人连‘百宝镶嵌’是什么都不知道时,突然意识到传承不能等了。”2013年,俞平辞去高管职位,回到“孤军奋战”的父亲身边。

有次,俞平雕刻了微笑的嫦娥向父亲献宝,“我觉得刻的很美,自我感觉非常好”。结果,被父亲批评了一顿。“父亲说,‘真正搞艺术’必须融入作品中。月宫的嫦娥是惆怅的、孤单的,需要在雕刻中把表情和内在的情绪反映出来’。”

工作中的俞平。宝山区新闻办供图

经历了内心的一番洗礼,俞平深刻意识到,传统技艺的传承绝非小事,它关于行业的振兴,更是自己愿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此后,经过6年的闭门学习,俞平的技艺愈发精进。

技术破局:给老手艺装一颗“创新芯”

传统百宝镶嵌很“贵”:一“贵”在成本。珊瑚、玛瑙等珍贵材质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二“贵”在手工。百宝镶嵌技艺的步骤分为:设计、制胎、选料等约15个步骤,以打磨为例,需要用锉、刀等把各个构件拼成抿丝合逢。这也意味着全手工制作一件作品需要耗时数月。

百宝镶嵌技艺。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有人说,传统行业已沦为夕阳产业。带着商业思维回归的俞平认为,要让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在“成本”与“效率”上下功夫,这才是让传统工艺“活下来”的关键所在。

有着理工科背景的俞平,想到了“半自动化”这一思路——并非用机器完全取代手工,而是让机械承担繁重的“体力活”。具体来说,利用数控设备切割材料,借助激光雕刻勾勒线稿,而镶嵌、抛光等核心工序仍由匠人们的双手精心完成。这样一来,制作周期大大缩短,也极大地缩减了成本。

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不断创新,让传统技艺适应时代的发展。

有次在参观科技企业时,他捡起晶体切割后的边角料,意外发现这些废料散发着不输宝石的光泽。这一发现让他灵感迸发,“晶彩”系列就此诞生。该系列作品将晶体碎块巧妙镶嵌成星空图案的胸针,价格只有传统工艺的三分之一。2025年,俞平又有了新创意,他用激光雕刻复刻顾村老街线稿,再以贝壳、树脂镶嵌,让百年老街的烟火气,以“可佩戴”的方式重现。

传播破圈:让非遗在生活里“生根发芽”

在俞平看来,传承不是把技艺供在展柜里,而是让它长在生活的土壤中。他带着工具箱走进社区、校园,像播种一样,把百宝镶嵌的种子撒向更多人。

指导学员。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他联合顾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探索开设“幸福食光·宝中宝品非遗”公益体验课堂,将日常生活中吃剩的蛋壳、螺钿等食品材料变废为宝,拉近普通百姓与镶嵌技艺的距离;潜心开发具有上海特色的漆器和百宝镶嵌作品及课件,并走进世博会“非遗会客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非遗知识普及和手工体验课程。

今年5月,俞平被正式受聘为顾村镇“讲顾事的人”群众性理论宣讲团讲师、首批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开设《坚守非遗技艺的传承与革新+“宝中宝品非遗”技艺体验》等宣讲课程,进一步推动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的深度传播和推广。

开设公益体验课堂。宝山区新闻办供图

从外企高管到非遗匠人,从奢侈品到日用品,俞平走了一条“逆行”却坚定的路。他说,每次看到年轻人戴着百宝镶嵌的胸针走过老街,听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惊呼“原来非遗这么好玩”,就觉得一切值得。“真正的传承,不是让技艺活在过去,而是让它在今天的阳光里,开出新的花。”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