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改善促生物多样,上海发现150种新“居民”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公布本市“摸家底”进展,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改善促生物多样,上海发现150种新“居民”
昨天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公布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80%以上的外业调查任务,预计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外业调查。
据初步统计,调查已发现1个新物种,还发现了149个新记录种,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预计明年,上海将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
新物种和新记录
此次调查发现的新物种是上海膝角隐翅虫,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是一类喜欢生活在湿地附近的小型甲虫,全世界已知146种,中国已知6种。
新记录方面,以往关注度较弱的昆虫成为贡献最多的“主力”,新记录种有八成以上是昆虫。
在长宁区,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新泾苑小区的中泾生境花园里发现了黄盾寡毛水虻。
在松江区天马山,调查人员还首次在上海记录到橘腹柄角蚜蝇,此前仅在浙江莫干山、甘肃等地有记录。橘腹柄角蚜蝇为双翅目食蚜蝇科柄角蚜蝇属物种,其“腰”为鲜明的橘色且十分纤细,通过模仿有毒刺的蜾蠃(一类独栖胡蜂),向天敌传递“有毒、具攻击性”等错误信号。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必然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比如在松江区小昆山镇发现的附生苔类植物,经鉴定为东方疣鳞苔。东方疣鳞苔对环境、空气质量极其敏感,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较高,便难以存活。东方疣鳞苔在上海“扎根”,反映了上海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积极变化。
又比如在嘉定区浏翔公路以东的娄塘河段发现的小口小鳔鮈,是该鱼类在上海的首次记录。
还有崇明东滩保护区的小天鹅种群,通过持续监测发现,它们从本世纪初最低谷的十几只,恢复到如今的3000只左右。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是种对水质要求严苛的珍稀植物。近期调查发现它们重新出现在崇明、青浦等5个区。一些郊区的沟渠里数量不少,说明上海乡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当然,也有一些新物种、新记录种的出现出于偶然。
比如2023年12月20日,一只“蒙圈”的虎头海雕亚成鸟(可以独立捕食但性未成熟的鸟类个体)在临港新城的上海海洋大学被发现,起初被误认为白尾海雕亚成鸟。次年2月3日,有人在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保护区观察并拍摄到一只虎头海雕亚成鸟。对比翼下及尾下白斑等特征,人们想起了一个半月前在上海出现的那只“白尾海雕”,后来确定两地出现的其实是同一只,纠正了此前的判断,让上海幸运地“捡回”一项鸟类新记录。
截至去年底,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增至534种(22目82科259属),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5.2%。
全社会都来参与
以前,上海在相关领域开展过物种调查和监测工作,比如林业部门开展的上海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又比如2002年至今,上海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组织的4次生态系统调查。但这些调查和监测往往是“各做各的”——技术、标准不太一样,物种、区域之间的关联不清楚。
2023年启动的这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整合了上海相关领域的所有力量,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均“史无前例”。更重要的是,大家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调查,获得的信息数据有效交互,碰撞出的“火花”将为上海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明方向。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以不断增加的鸟类新记录为例。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持续增加,究其原因,除了上海的地理优势和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外,还得益于近百年来几代鸟类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观鸟爱好者的人数大量增加,以及设备技术的提升,让以前从未被记录的鸟类更容易被观察记录到。
松江区在一片农田内发现的稀枝钱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苔藓植物受到的关注太少了。在“史上最大规模摸家底”的推动下,松江区生态环境部门和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联手,经过地毯式的搜索,这种长仅3毫米至4.7毫米,宽只有0.6毫米至0.8毫米的迷你苔藓终于被看到。
通过更多丰富的活动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已有不少成熟经验。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三次“貉口普查”是中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一些社区志愿者还发现,聪明的貉已通过生态廊道在城市和郊野之间穿梭、扩散。这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拓宽了思路:不断完善郊野生境,将一部分与人共存容易产生矛盾的野生动物吸引出城,与人类保持距离、互不干扰。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陈玺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