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咖啡馆开进浦东老港 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决心落地
人居环境,始终是营商环境的底色

浦东新区老港镇今年要开镇里首家肯德基,这在当地居然成了一条“大新闻”。镇政府里年轻的工作人员长舒一口气,“以后不想吃食堂,也终于可以点外卖了。”
最近几年,当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全面从填埋转向无害化、资源化,老港彻底摆脱了垃圾带来的气味困扰,当大规模的居民动迁走向尾声,老港似乎已经能够从投入民生,全身心转向投入产业经济了。
可事实是,老港的民生改善力度和广度似乎更大了。政府部门把精力放在一些看似不起眼、具体而微的事情上。为什么?
老港的“精气神”不一样了
前不久,老港建设了浦东首个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的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决心改变全镇所有“长期无房”家庭的命运。老港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是上海城乡工作不断走向精细化的一个缩影。
从表面看,改善民生是一件件独立的事情。但随着城乡面貌改善、城市功能提升,老百姓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老港的“精气神”开始不一样了。
前不久,镇政府把那幅久久无法出让的商业用地腾挪出来改造成了老百姓人人可以共享的运动空间。其中还特别划出一块,用于镇里老年高尔夫球队的日常训练。
如今,拆除了围挡的空地,变成了居民黄昏休闲的大广场,打球的、散步的、跑步的,成了老港镇的“新景观”。
咖啡馆的导入则是老港的另一个历史性节点。
LiLi Time,一家开在前滩太古里,被网友点评“贵得离谱但实在好喝”的咖啡馆,今年开进了老港。
这是镇里持有的物业空间,原本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重新装修后,老港镇将这一网红咖啡品牌引进,并与店家达成一致,在保持风味标准不变的前提下,以远远低于太古里的价格对外销售。而且店内还要解决本地的一小部分残疾人就业。
一些咖啡爱好者为了低价格的“LiLi Time”来打卡,更多的是周边居民、企业员工开始约在这里聊天、谈事,老港开始有了一些大都市的样子。
当然,开一家咖啡馆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可是,当一个地区开始有意识地抬升商业品质,并愿意把更多空间通过腾挪改造交付给市场时,市场也一定会作出反馈。
改善民生吸引产业人才
老港镇先天条件并不算“薄弱”。在20世纪90年代,它曾经在郊区旅游行业打下一片江山,拥有成规模的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后因种种客观因素,特别是垃圾气味带来的不利因素,痛失发展红利。
目前,老港最具特色的产业门类是绿色低碳,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成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低碳循环产业园区的建成挂牌,让碳中和技术团队与人才进一步向老港集中。
不过,一个地区的发展光靠“一两门生意”是撑不起来的,必须要形成丰富的产业门类。老港很清楚,自己多年来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是人居环境问题——商业氛围不浓厚、商品房住宅少、公共交通不算便利。
这就导向一个直接的结果:企业不来发展、年轻人不来扎根、商业不来试水。老港没有肯德基,太正常了。
于是,也不难理解老港在近年来发展中的价值取向:继续投入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因为人居环境,始终是营商环境的底色。
去年秋季,一场全国性的钓鱼比赛,进一步印证了这个道理。比赛持续数日,吸引了全国各地400多名钓鱼爱好者,以及不计其数的自媒体主播。遗憾的是,由于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酒店,民宿数量也较少,比赛带来的客流和消费全被周边虹吸。
自此,镇政府有了新的盘算,未来将通过引入更多赛事和活动,塑造新的消费供需关系。而当住在老港逐渐变成一件“适宜”的事情,经济社会的另一些方面也必然起变化。
去年以来,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几个重点产业项目决心在老港落地。其中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在选址时就考虑到老港的交通条件——距离浦东机场和洋山港都不远。与此同时,城乡的基础设施也能够基本满足人才招引后的安居问题,老港的发展,开始走向正轨。
今年一季度,老港镇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18%,税收同比增长29.3%。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但仔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记者 杜晨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