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全国劳模、上海电信高级专家华静:专业深耕“双突破”,拥抱数字新时代

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
2025年05月12日19:04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2002年,刚大学毕业的华静来到北京,与普通游客一样,怀着好奇与憧憬参观了人民大会堂;23年后,他故地重游,这一次,是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受邀参加表彰大会。

全国劳模华静。受访者供图

从一线抢修员,一路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搭建世博会首台上海电信云主机,为重大盛会筑牢技术基石,到主导“五个新城”的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评估,为城市发展谋篇布局,华静始终在技术革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在助力人民城市建设的征程上“疾驰”不止。

“让下一代驰骋信息高速公路”

2002年,从同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华静,毅然选择了上海电信。谈及职业抉择的经历,华静分享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在同济大学,不少前辈对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职业如同‘一座桥’,他们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指着自己参与建设的桥梁,自豪地对下一代讲述自己的贡献。”

“当时,中国正处于全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时期。我对面试官说,希望未来有一天,我可以骄傲对我的孩子说,你现在驰骋的信息高速公路凝聚着你爸爸的智慧和汗水。”

华静擘画的“信息高速公路”蓝图以及对未来信息时代的坚定信念,深深打动了面试官。彼时,上海电信正处于从基础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的重要阶段,华静的理念与企业的转型需求不谋而合。

“我进入电信行业时,正赶上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从一线接线员开启职业生涯的华静,凭借着自身能力和一股子冲劲,成长速度令人惊叹。仅仅一年时间,他便能独挑大梁,独立承担上海电信城域网络的运维工作。“这可是承载了上海超2000多万人口通讯需求的IP城域网,从网络建设到交付的整体运维,这无疑是我职业的重大转折点。”

时间来到2008年,上海世博会筹备进入关键期。彼时,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落在了华静的肩上——为10万名志愿者搭建服务管理平台。

“搭建一个用于志愿者培训和管理的平台,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并非难事。真正棘手的问题在于,世博结束后,这一平台如何避免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面对这一难题,经过反复权衡与多方调研,华静敏锐地察觉到,云计算这一按需使用、按时付费的全新模式,恰好能完美解决这一困境。于是他大胆提出了采用云计算模式构建平台的方案。

最终,上海电信首台云主机问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批云主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同时,还成功在中国馆世博后续展继续使用,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华静被评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先进个人”。受访者供图

凭借着这一全国首创成果,华静被评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先进个人”,这份荣誉鞭策着他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创新、持续奋进。

2014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台资银行核心系统“上云”,探索金融云的商业化运营;2016年,他作为团队负责人,牵头推进建设了国内首批双高可用性政务云——上海市电子政务云。

从技术攻坚者到城市数字底座的“设计师”,站在技术转型前沿的华静,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亲历并见证了通信行业从传统电话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跨越,以及迈向云计算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行业变革中,做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华静,如今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政企客户事业部产数支撑中心业务架构师。那么,业务架构师具体承担哪些工作?

华静解释,业务架构师的角色相当于更高级的解决方案经理,除了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之外,更需要结合市场空间洞察、技术发展趋势等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前瞻性的方案规划和架构设计。

“举个例子,如果要帮客户规划每年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基础设施资源,就需要业务架构师评估分析整理客户的目标、角色与场景、需求和痛点等,敏锐识别新的业务增长点,完成技术架构设计。”华静表示,总体而言,这一工作侧重于售前阶段,以及负责后续运营交互过程中的技术交底和方案对接。

随着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华静又多了一重身份——“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评估基础设施组组长。从边缘计算基础设施规模、5G行业专网数量、固定宽带千兆用户渗透率……华静通过拆解为可量化、可核对的标准,为上海数字化转型提供一把“游标卡尺”。

随着上海电信市区两级政务云搭建格局的全面铺开,华静敏锐捕捉到市场新动向,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比如,临港有不少企业的总部在长三角,我们就需要前往江浙做项目方案的陈述和技术的交流。”在“五个新城”这片充满希望的“数字热土”上,华静带领团队大展拳脚,从涉及民生民心的卫生云试点项目到落实工业智造的落地项目,在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打造了一批新场景,为“五个新城”夯实数字底座。

从早期的IP局域网与互联网时代,到云计算时代云平台的搭建,到如今临港已投入使用的万卡集群智算时代,华静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者,是通信技术浪潮中的领航者,更是行业变革中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弘扬劳模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华静不仅在技术上勇攀高峰,更积极投身于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在上海电信“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向企业内外的学员开展培训赋能、分享实战案例;参与开发并制订了中国电信集团数字化转型课程体系及培训体系,这些课程在各省推广讲授,累计培训职工上千人,带教徒弟近百人。去年,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1名公司级一级专家,3名二级专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非常感谢上海市总工会,帮我搭建了劳模工作室这一平台。在这里,我们开展技术交流、进行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组织劳动竞赛大比武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来探寻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弘扬劳模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华静参与了母校同济大学《城市数字孪生导论》课题项目的编撰工作。谈及此时,他满是欣然:“我特别乐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其中城市数字孪生的底座章节就是我负责编写的。”

华静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部著作已指导了公司多个数字孪生项目的落地实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成果的落地推广。这一举措不仅让同学们对数字孪生知识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也切实促进了产出学研成果的高质量转化与发展。

凭借在技术领域的不懈追求,华静先后荣获央企劳模、上海市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对我而言,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我深感使命艰巨,责任重大。在未来的工作,我将放平心态,不忘初心,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工作中每一次挑战。”

“劳模精神,永远在路上。在技术日新月异、高速迭代的当下,我认为,劳模不仅要做精做深做沉淀,更要勇于创新、善于沉淀,在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上实现‘双突破’,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高度敏锐性,积极拥抱这个数字新时代。”华静感慨道。

“在多元化的新时代,年轻一代一定要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工作领域,持续全身心投入与跟踪,并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希望年轻一代都能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华静寄语道。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