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浦东青年职工理论学习分享会

工匠之路:生物芯片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09月11日16:57 |
小字号

徐祎春: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徐祎春,来自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及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1年,因响应“生物芯片”的国家战略,我们公司/中心在浦东张江这块热土上成立了。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生物芯片技术的空白。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怀揣梦想来到这里,开始了生物芯片研究领域的征程。

什么是生物芯片?不同于半导体芯片,生物芯片所有的奥秘都在一张小小的载玻片上,它是一种生物检测的工具,可以用来检测DNA、RNA或蛋白。生物芯片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的一次伟大变革,给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带来了质的飞跃。

站在我的身边的是我们的团队,其中周佳菁老师便是带我走进生物芯片大门的引路人。

周佳菁:作为第一代芯片人,很荣幸刚进公司就参与到了我们自主开发生产的第一款生物芯片——人类全基因组芯片的项目中。当时,项目组成员五人,五双年轻的手,历时七个月,完成了15000多个样本的制备。终于,第一枚芯片成功出炉,而我们也完成了从实验小白到小能手的蜕变。无数的日夜,所有的努力与付出终得回报。这枚芯片的诞生,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徐祎春:随着传统的生物芯片技术逐渐被测序等技术替代,面对困境,我们勇敢地去寻找新的赛道。

苏军:生物芯片这一棒交到我这里,既荣耀又倍感压力。面对技术革新的挑战,在公司(中心)创始人陈竺院士的引领下,毅然选择器官芯片技术。我原本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医药,面对的都是细胞、细菌这样的微观生物。而器官芯片技术的研究还需要在原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材料化学、物理流体学,甚至设计专业的CAD作图。这无异于让一个篮球运动员去学跳水。因为跨学科的压力和挑战,说真的,我也想过要放弃。但想到,也许我再坚持一下,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可能就会为缩短与国外芯片的差距尽一份力。这也是我们芯片人的初心和使命。

徐祎春:是的,他做到了!像苏军这样的青年芯片人在我们团队还有很多。因为大家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迎来了我们的DEMO器官芯片,这不仅是对传统生物芯片的延续,也为接下来类器官芯片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丁岩汀:器官芯片上长了类器官就成了类器官芯片。那什么是类器官呢?类器官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的迷你器官,比如有会跳动的心脏类器官,有会流泪的泪腺类器官,我们更多培养的是肿瘤类器官。每次接收到样本,我都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之重,在我们的心里,每一个样本不仅承载着患者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期盼,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想要快一点,再快一点,找到适合于病人的抗肿瘤药物,让生命延续,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徐祎春:也许我们的岗位很平凡,但我们努力做着不平凡的事;也许我们的工作很枯燥,但我们努力让自己的梦想闪闪发光。

徐祎春:生物芯片这条20年的路,不仅是传承之路,也是创新之路,更是国家科技进步的一个微窗口。

周佳菁: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款产品的问世,都是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积极贡献。

苏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丁岩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深耕生物芯片应用技术研究。

徐祎春:平均年龄31岁的我们风华正茂,正是创新奋斗好时节。

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生物芯片创新中永续传承。

(来源:浦东新区总工会)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