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 通过地方志来点燃火光、寻找答案

2024年05月16日15:14 |
小字号

在上海现存志书里,《云间志》(1193年)是最早的一本。因此,史学届诞生了“千年松江府,百年上海城”这种观点,让很多人以为这片土地千年之前是无人荒地。这个观点直到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青龙镇遗址等一系列的考古挖掘突破之后,才被取代。由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发现——“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表明上海地区史前文化开端于6000年前,并延续至今。

可见,文字记载对于本地文化的追根溯源,是何等重要。地方志,就是这样一系列对“现在和未来”都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在本集之中,通过诸位方志人的讲述,解释了地方志的由来和上海地方志的历史。如果想把地方志彻彻底底讲清楚,目前片长不够。光我本身就还有另一半想拍摄和展现的内容:地方志是如何采编的?方志人是如何从汗牛充栋的资料里整理和比对出来可用、可信的资料?又是如何编撰成书的?

从纪录片导演的角度来看,方志人的资料搜集过程,和地方志本身的概念是一样重要的。修志或者说是修史,正是参与和维护历史的重要部分。行动的本身就让我有兴趣去了解、去观察的内容。

从沟通中,我发现方志人其实也蛮可爱的。作为导演,我对于观察和记录方志人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这是大家暂未知晓的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方志或者历史其实都是记录人的故事。那么记录方志人本身,其实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正片中我选择这个镜头的理由。

图片

《志在上海》第十集 拍摄场景

修史其实属于“冷板凳”。我通过资料查询,发现这已经成为了普遍性认知,甚至人民日报都有相关的记载:

“有些人对地方志工作并不看好,认为坐的是冷板凳、度的是寂寞日、做的是清冷事。每有交流,常有人说:你们那个部门很清闲吧?一年到头怕干不了几件事吧。甚至有些单位还弄不清楚地方志是干什么的。”

但通过两次和地方志老师的合作和共事,我深感:地方志对于过去人文、经济、历史、科学、政治等资料的客观记录本身,带来的是一种客观理性的积淀;和纪录片一样,拥有着平静又绵长的力量。当今的社会下,我们不缺喧嚣,反而缺少的是客观和理性。

引用一句戴维·多伊奇的观点“ALL evils are due to a lack of knowledge.”(一切的邪恶都是因为知识的匮乏)。人类群体不一定能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到经验、教训,但人类个体可以。

从更大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火焰中的一丝小火苗。我们创造了超越自然的文明,通过真知和真理的不断累积,让文明不断进步,而文明则让熵减成为可能,从无限混沌逐渐走向秩序。

我希望这篇札记和本集微纪录片,能把“通过地方志来点燃火光、寻找答案”的感受传递给大家。

(来源:方志上海)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