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在杨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实现幸福“升级”?

2024年03月15日16:38 |
小字号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酝酿着“一年之计”。今年,百姓最期待什么?据媒体调查,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热词中,“养老”赫然在列。民之所盼,即是施政所向。“两清单一指南”发布,“暖‘杨’惠老”项目启动;关爱社区老人,“人技共防”……杨浦正在全力构建、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民生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杨浦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实现幸福“升级”?

“联动”“智慧”——“幸福养老清单”上,服务将越来越“高能”

“红烧肉入口即化,正宗,而且精肉不柴,适合老年人,很不错。”日前,开鲁四村居民何先生的家门口“上新”了社区长者食堂,作为典型的“上海胃”,何先生对这里的本帮菜特色非常满意。

近期,殷行街道新增“甬盛福”等4家社区长者食堂,优化“家门口”助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

图片

杨浦是养老大区,截至2023年底,全区户籍老年人口共42.3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逾40%,老年人口总量长期居中心城区首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大体量的养老需求成为政府部门的“考题”。

3月伊始,杨浦发布“两清单一指南”,“暖‘杨’惠老”项目同时启动。杨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实现幸福“升级”?

“两清单一指南”,包括杨浦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幸福养老”服务清单及养老服务指南。

其中,“幸福养老”服务清单是对养老服务具体内容的细化。清单列出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两大类,囊括医养共同体、老年大学、智慧养老院、长者食堂服务、长护险居家上门服务等38个服务项目条目,覆盖养老的方方面面。

图片

记者注意到,“联动”与“智慧”是“幸福养老”服务清单的亮点。

“联动”——医疗机构通过医养联动平台,为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开启定期巡诊、义诊、绿色通道等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辖区高校等社会力量,在养老机构开展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各街道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展上门助老服务,助力居家环境改造……“智慧”——在养老院直通“互联网医院”,在家可享“智慧水表”“养老e顾问”等服务,方便快捷……信息上云、安全放心的“智慧养老”服务将越来越“高能”。

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分条罗列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所涉及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并对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责任单位等作明确划分;在养老服务指南中,市民可查到全区养老服务的信息概况,如身边最近的助餐点、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申请方法等。

图片

会上,区民政局与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美团(上海)、中国银行杨浦支行分别签署党建共建联建协议。杨浦区“幸福养老”智库专家团成立。

今年,杨浦将全力探索“暖‘杨’惠老”项目,写好“老有颐养”三篇文章(智慧赋能、医养融合、福利提升),深化人才队伍梯度建设,促进“幸福养老”事业实现“质的提升”,推动杨浦养老工作基础更牢、体系更优、品牌更亮。

“人技共防”——线上线下“同频”,构成“关爱闭环”

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老人是“圆心”,社区是支点。

“今天一位高龄独居老人本来说好要理发,但敲门一直没人应……”一天中午,控江路街道双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晓晴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焦急的社区志愿者李正斌。杨晓晴顿时心里“咯噔”一下,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赶赴现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等聚集在老人家门口,有的不停敲门,有的不停拨打老人家里电话,还有的打电话报警求助……

图片

匆匆赶来的民警了解相关情况后,考虑到时间越长老人危险系数越高,采取了破门操作。大门打开后,杨晓晴第一时间冲进房内,只见老人躺倒在地。衣衫单薄的她意识模糊,无法说话,情况不容乐观,居委会工作人员马上拨打120。

“她没有子女,只有一个哥哥但也已经快90岁了。”居委会工作人员朱竹和楼组长苗其英迅速“组成”了老人的“临时家属”,共同前往医院。

到了医院,朱竹毫不犹豫地垫付了医药费,拿着单子一个一个科室奔波,CT检查、验血、输液……由于送医及时,老人情况稳定,没有生命危险。老人的哥哥、侄女分别赶到医院后,拉着两人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图片

除了“人肉防线”,关爱社区老人还有“技术防线”。

在长白新村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中,老人的地理位置一览无余,点击其中一处便能看到老人的具体信息。左边依次显示年龄分布、监测情况、预警情况及处置情况;右边则从时间、空间及个体不同层面进行数据分析。

长白新村街道已启动独居老人智能水表监测试点,这套系统与每日用水量挂钩,可自动预警。

家住内江路的独居老人夏林娣说,偶尔遇到生活不便的情况就会打电话向社区关爱员求助,自从更换了智能水表,签署“独居老人智能水表监测同意协议书”后,觉得更安心了,“这对我们独居老人很负责。”

图片

一位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如老人家中24小时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或高于2立方米,后台AI系统都会自动发出预警,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家属,同时将预警短信发送至居委会干部或关爱员的手机,通知其联系探望,避免险情发生。任何预警都须经家属或社区干部上门探望后,通过智能终端设备系统确认才能形成工作闭环。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预警效率,街道还开发了特殊情况的打标功能,当老人入住养老院、出门旅游时,可在系统中改变监测方式,以旅游为例,可设置为5天不预警用水量过低,最大限度考虑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增强智能场景的实用性。

近日,凤三(2)居民区内举行的学雷锋便民服务日活动中,智能护老、居家监控安装等便民服务项目的咨询摊位前人头攒动,“我们参考了前期居民区的每月便民服务日内容,结合相关反馈,特别推出了智慧养老、监测骨密度、智能手机操作讲解等一系列针对中老年居民的便民服务摊位。”居委会主任谈黎明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持续开展每月便民服务日,为居民送上贴心服务。”

听见新“声”——60多岁植入人工耳蜗后,他不仅考取了驾照,还带着妻子到多地旅行

舞台上,24岁的张觉方双脚轻盈地踩在无形的乐符上,身体的律动准确而有力,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或许很难相信,这位年轻的舞蹈编导从小就患有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一名人工耳蜗植入者。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并非只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代码,而是饱含“民生温度”。“手术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上学、交友、追星,跳街舞,仿佛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张觉方说。

“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是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近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为患者提供人工耳蜗政策解读、植入咨询、保养和调整等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军介绍,随着听力检查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听力障碍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根据听力疾病的病因、程度和性质,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可以选择助听器、人工耳蜗或听觉脑干植入等干预措施。

过去,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以新生儿、儿童等语前聋患者为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老年人也开始考虑这个选项。对于老年患者而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仅仅是恢复听力的手段,更是改善整体生活质量的关键。

倪平弟双侧耳聋多年,使用传统助听器效果不佳。60多岁植入人工耳蜗后,他不仅能更好地与家人交流,还考取了驾照,带着妻子一起去多地旅行。“手术后,许多患者能够更好地与家人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减少了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杨军说。

图片

听力下降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缺陷,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在我国,听力下降为第二大致残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了解,去年10月1日起,人工耳蜗已被纳入上海医保支付范围,支付类别为乙类。此前,人工耳蜗单侧植入的费用约为20万元,进入医保后,使用乙类耗材发生的费用,将由参保人员先现金自付20%,其余费用再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此举大大降低了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所产生的经济负担,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老年人接受这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更好地认识疾病,才能更好地预防,科普起着重要作用。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还发布了科普专著《听力疾病自助手册》,由杨军主编。该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仅面向公众普及知识,也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临床医生、技师、医学生参考学习。

(来源:上海杨浦)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