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为何游人寥寥?3名初中生提建议

2024年03月01日17:11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传统手工棉纺非遗魅力独特,可黄道婆纪念公园却为何游人寥寥?

三名初中生为“偶像”提了份建议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馆藏空间有限,展陈更新断层,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游人寥寥。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黄道婆和传统手工棉纺非遗的魅力?

去年,三名初中生为黄道婆纪念公园提出“加强‘沉浸式’体验,加大传播普及”的建议,引起关注。在此后的多方接力中,乌泥泾棉纺织非遗技艺的对外传播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今年,这份从青涩走向厚重的人民建议获评为上海优秀人民建议100例之一。

今年元宵节,黄道婆纪念公园吸引了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前来参观。“第一次知道黄道婆这位非凡的女性,没想到她对上海如此重要。”意大利罗马留学生Edoardo Gargiulo兴奋地说。在公园,他不仅听到了双语解说,还参加了一场棉纺手工体验课。

亲身体会非遗精妙技法

英国著名科学理论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黄道婆为“东方奇女”。元贞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返回故里,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乌泥泾(今徐汇区华泾镇)传授技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江南市镇聚落不断形成与扩展,为上海近现代的城市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民间素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的说法。2006年,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上海位育初级中学祁隽妍、朱文杰、严逸宸3人的印象中,黄道婆是最富代表性的非遗“偶像”。但令人遗憾的是,木制的脚踏三锭纺车在上海所剩无几,连制作织布机的木匠都难以寻觅。纪念馆从奉贤郊区的农民手中征集了若干辆纺车,也已经年久失修。学生们在参观时发现纺车操作卡顿,数字互动游戏规则不明,其中一个展厅虽然进行了文字介绍,但是缺乏亲自动手的体验。

去年5月,祁隽妍、朱文杰、严逸宸对徐汇区312名初中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动手体验非遗次数在三次以内,体验感较低,主要原因是找不到相关场所、非遗传承人等进行了解。96%的初中生认为动手实践非遗技艺会对非遗有更深刻的认知;62%的初中生愿意看与IP、新兴产业等联合创作的含有丰富非遗知识的视频。

走访中,他们发现很多非遗技艺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展陈形式不足,难以引人入胜、沉浸其中,观众无法体会非遗技法的精妙。媒介环境已经改变,非遗博物馆需要一种更为活态化的展陈方式。在他们看来,亲身体验是对非遗最好的再讲述过程。

为此,他们与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技术企业交流,亲自为脚踏三锭纺车、弹棉花、纺织机操作过程制作了可VR互动的模拟视频。“非遗与时代潮流接轨是主流,但又不能完全娱乐化,不能丢失最根本的传统非遗知识。”这是三名学生坚守的信念。

沉浸式体验创造情感共鸣

去年9月递交建议后不久,三位学生很快就收到了徐汇区文旅局的回信,“没想到会收到如此详尽的反馈,感到徐汇对非遗很重视。”祁隽妍回忆道。

徐汇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说,徐汇区已经注意到在传播普及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内容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加强沉浸式体验,还要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群体的体验课程。针对黄道婆纪念公园的展陈,区文旅局正在与同济大学动画专业团队合作,以《御题棉花图》中的相关画作为蓝本,制作动画演绎宋末元初时期棉纺工艺的5个最主要环节,还可以运用增强现实设备进行互动,让观众更直观了解棉纺技术。目前,程序已进入内测阶段,今后市民将有机会在纪念馆参观时进行交互体验。

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引起情感共鸣,在黄道婆纪念馆学术顾问方云看来,答案就在“体验”二字。她认为,三位初中生的建议敏锐地抓住了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非遗与文物最大的差异,在于必须‘活态’传承。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递一种精神。”

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办认为,三名学生的来信建议反映出“Z世代”对非遗的所思所想。“当下的非遗资源需要线上线下进行有机结合,这份建议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可以点带面给上海非遗保护与传承拓宽思路。”

去年年底,徐汇区文旅局加快探索开发黄道婆纪念馆沉浸式体验项目,以棉纺织元素为载体,不断推出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项目。纪念公园在展区之外建立了实践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活态化展示,恢复核心技艺。将传统节日、节气知识、民俗活动与棉纺织内容结合,开发新颖的手工课程,与时下节庆、消费热点、热门IP结合,不断更新展陈内容。

年轻一代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好点子、好建议,为城市发展献策出力。

本报记者 车佳楠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