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服务,比居民期盼的还要好!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长宁区司法局将司法为民理念融入工作细节、让为民便民情怀贯穿法律服务“全流程”,努力做到解堵点、破痛点,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司法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以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夯实调查研究根基。
问题“牛鼻子”在哪里?寻找和解决基层所盼、民生所向的问题就是方向。区司法局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学铸魂,站稳人民立场,擦亮“为民坐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倾听民之所需、解决民之所急、回应民之所盼,持之以恒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工作。
前不久,家住新华路街道的独居老人施阿婆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希望能够得到法律援助。令她感动的是,就在当天下午,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便安排了志愿律师、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援助送上门服务。
仔细询问后才得知,日前,双目失明的施阿婆在人行道上正常行走,不料被拐弯车辆压到了脚背而受伤,目前还在医疗期中。可是因家庭困难,施阿婆始终担心后续医疗费和自己的损失是否能够得到赔偿。
“请放心,由于是对方全责且有投保,您的损失可以通过调解或诉讼途径得到解决。”在仔细查看了交通事故责任书及相关就医记录后,法援律师建议她继续接受医院治疗,待医疗期结束后明确具体损失数额,再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尤其是特殊群体的事情更要放在心上、办得扎实。
作为区司法局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手,践行“主动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援助”作风,做深、做细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开辟便民服务绿色通道,聚焦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要与需求,深入“破题”,想方设法地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这既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为真正解决难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内容。
为了打通老年人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专门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律师志愿团,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专业法律服务,为他们指派专业的法律援助律师,并定期回访满意度,了解其真实需求,满足老人对法律援助的个性化需求。
立即能解决的问题马上就办,朝着解决问题的实效而努力,办出公证“速度”,更办出公证“温度”,长宁公证处提供的“靶向”服务,让司法为民的温情“节节攀升”。
不久前,当一面锦旗出现在长宁公证处时,带来的是意外之喜,也是鞭策鼓励。
陈先生的妻子顾女士告诉公证员,因涉及经济犯罪,陈先生目前在看守所拘留。奈何之前拍得车牌事情由陈先生办理,目前想退牌了,他却无法亲自前往车管所办理手续,这种情况能够解决吗?
“我们可以提供上门委托公证服务。”然而,事情却一波三折。现阶段均已实现电子化,车牌所有竞拍情况在陈先生的个人手机里,因此公证员多次奔波于车管所查阅档案、拍卖记录,核实车牌拍得的相关情况,及时确认权属,使委托公证可以符合受理条件。
在核查档案材料无误后,承办员又多次主动联系相关看守所负责人,特批在拘留阶段同意公证人员上门为陈先生办理委托公证。在获得看守所的同意后,公证人员第一时间将所需签署的文稿经前期沟通后进行代书,并按规定由两名公证人员上门为陈先生办理委托公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修改文书并当场打印签字,完成了委托手续,在回到长宁公证处后就出具了公证书,并由代理人顾女士领取。
“谢谢长宁公证处,谢谢你们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帮助我们办实事、解难题”。顾女士句句真诚,送上锦旗以表谢意。
主动沟通、主动查核、上门办理,从传统的“坐堂办证”到主动服务,长宁公证处本着公证为民的服务宗旨,贯彻便民利民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将工作真正做到当事人的心里,获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和认可。
发生在群众身上的每件“小事”,于当事人而言,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长宁区司法局持续针对性完善司法为民服务细节,努力把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实际举措。在办好一件件“小事”中践行司法为民、便民工作理念,增加群众满意度、提升居民幸福感,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新答卷。
(来源:上海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