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丨华东师大附小:营建品质育人氛围,让文明之风拂满校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华东师大附小”)创建于1952年,曾连续八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两届市文明校园,全国优秀少先队雏鹰大队、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华东师大附小以党建领航,在教育工作中结合区创城工作,对标文明校园“六好”标准,优化领导管理、蕴涵师德素养、践行思政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凝聚团队合力,营建了“F•X成长教室”校园文化体系,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全力展现“文明附小”风采。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华东师大附小通过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完成着育人使命,探索完善立德树人的校园范式。将德育融入课程,提升育人实效,培育附小“五有少年”。学校研发校本德育课程《福娃晓囡成长记》,将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法制意识、道德修养与学生素养等整合落实,建设形成“成长”系列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爱党、爱祖国,遵守道德规范,成为具备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小公民。同时,构建以“成长教室”指向的德育方案《打造“成长”教室,共育“五有”少年》,被推送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优化“成长”管理团队,合力拧成高效领导。华东师大附小党支部是一支充满活力、扎根实际、身体力行的队伍,聚焦“七个有力”,以“研、传、行”为抓手,从百年征程中汲取营养,观摩舞剧、视频等,引导教师传承红色精神;党员教师牵头录制党史小故事并积极宣传,让全体师生都能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地履行育人使命;“双减”落地后,教师率先行动,承担多个社团教学,让学生享受到丰富的课余生活,积极营造创建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青年教师寒假读书交流会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蕴涵“成长”师德素养,突发疫情师爱暖心。成长教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开拓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和教育素养。以《教师专业发展指引》为引领,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课程计划》和《三类教师培养计划》迭代完善,跨越式发展了一支学习型专业化师资队伍,并在附小教育集团及中西部地区结对帮扶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同时,华东师大附小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借助“成长导师谈心”“相约星期五”“云晨会”“心灵驿站”等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出台关爱学生方案,组建关爱特殊学生群,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课上多关注,课后多谈心。疫情期间安排“老师妈妈”,通过晨间电话、午间辅导、课后谈心等形式,形成与学生点对点沟通、心与心互融。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推进“成长”课程实践,文化底蕴彰显凝聚。以成长课程为载体,带动学生通过“玩转附小”“探究24节气”“共走毕业课程”等课程探究,学以致用、学中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党员教师牵头录制党史小故事,借助广播、微信分享,让全体师生都能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地履行育人使命;“双减”落地后,教师率先行动,承担多个社团教学,让学生享受到丰富的课余生活。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营建“成长”育人氛围,校园环境和谐美好。华东师大附小在校园文化熏陶下,耳濡目染形成认同归属感,促成了道德凝聚力。小空间也有“大格局”,“见缝插针”贯彻围墙透绿,创意安排FX绿植墙,围栏上21个“种植角”,由学生亲手种好“一盆花、护好一盆绿”为校园增色。大厅是《逐梦未来 挥洒自己》的七彩天地,拾级而上,开启毕业画展的精彩,200余幅毕业生作品点亮墙面,朴素却有情,折射出学生乐学向上的精神。
毕业画展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拓宽“成长”校园价值,活动阵地丰富多元,将思政阵地延伸到校外,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同创共建。
2021年成立“拂晓之光”志愿公益服务队,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里的困境儿童,由党政工团及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团队,招募近70余位志愿者,设计了融入校徽色系的服务队logo,制作了志愿者服装、队旗,制定志愿服务口号。“拂晓之光 未爱小屋”志愿服务开展以来,志愿者们走进长风、曹杨、甘泉等公益基地,为困境儿童开设艺术疗愈、阅读能力、科学普及、强身健体等多维度专业指导。
华东师大附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将增强责任意识,稳步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切实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师生文明素养,彰显文明工作特色。
(来源:上海普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