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上海政协委员热议:担当引人注目 信心重于黄金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曹玲娟 王文娟 邬迪
2023年01月13日13: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这是一座光荣之城,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绘就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画卷;

这是一座奋斗之城,2500万勤劳、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这是一座梦想之城,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矢志不渝的目标……

2023年1月11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十六届一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用一组组数据,刻画过去五年的发展轨迹;一桩桩部署,勾勒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扩内需稳外需、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十个“着力”,事关上海新一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分组会议会场

列席会议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仔细倾听。当天下午分组讨论现场,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怎么把创新发展的火燃得更旺?”“你是要当‘轧路机’还是当那条路?”“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5.5%”与“5.5%”——担当引人注目 信心重于黄金

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5.5%”,备受委员们关注。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

2023年,开端意味浓厚——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

好的开端,从增长“5.5%”开始。

“报告中的很多数字都很量化很准确。”王凌宇委员说,未来5年对上海是重要时期,尤其在经济恢复和重振过程中,政协委员需要考虑如何围绕中心工作更好发力。“一年里,在与民营企业沟通中深刻感到,企业家对上海发展的长期信心没有变。”

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2022年,上海全市经济在经历上半年疫情严重冲击后实现V型反转,全市生产总值继续超过4万亿元。但总的看,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

分组讨论现场

5.5%以上的目标,当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在提高质量效益、提升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更需要全市上下付出艰苦努力——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努力落实“优势区域要走在前、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各地区都要多作贡献”的重要指示要求。

“去年各项经济数据得来非常不易,花了很大的力气。”余旭峰委员表示,“两个5.5%的目标是有担当的体现,引人注目,要实现也不容易的,需要加倍付出。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干出更大实效。”

为此,委员们纷纷给出建议。

杨华辉委员认为,上海经济正迎来全面复苏,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信心的提振,应从强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方面着手,同时优化政策供给,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邵宇委员指出,2023年对于整个市场信心的提振,包括消费者、企业家、居民、海外投资人都至关重要,“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信心非常重要,信心重于黄金。”

“上海经济要复苏,最关键的是让人动起来,要让常住人口快速增加,让毕业生来上海落户发展,让劳动力人口安心留在上海,大家为上海经济腾飞做贡献。”郁瑞芬委员说。

“提振信心不是一句空话,要做大量工作,给老百姓一个美好预期。”陈其昌委员强调。

“动力”“引擎”与“凤巢”——创新永远在路上

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谈到创新,委员们纷纷点到几个词汇——“动力”“引擎”与“凤巢”。政府工作报告中,龚正强调,上海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一定要持续激活教育“源动力”、点燃科技“新引擎”、筑牢人才“引凤巢”,“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让创新浪潮澎湃不息、奔腾向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委员们认为,上海,就应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融合集成,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海责无旁贷。”周军委员建议,要有选择地布局,选择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将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将卡脖子转化为生产力这两件事结合起来。

尧金仁委员建议,上海应该在高端产业的引领、现代金融的配合、科技创新的支撑等几个方面继续发力,全力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于一体的标志性世界级产业集群等。

会场外,春意盎然。会场里,委员们振奋精神,集思广益,要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分组讨论现场

过去五年,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运行,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分别达到17家、15家。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5个设施建成投用,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现雏形。

对上海来说,创新永远在路上——要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就不能把发展停留于总量或规模的尺度上,不能停留于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上。

“当下国内不少创新企业仍以应用型为主。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你越走到前沿和产业链顶端,越会发现原来的技术不够用了。”在邵俊斌委员看来,企业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建设,这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更多支持基础性技术开发。“短时间内看不到利益,但一旦形成将对整个行业产生颠覆式改变。”

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海还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李大力委员提醒,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要引得进,也要留得住,要改进“重人才引进,轻人才监管;重学历人才,轻技能人才;重政府规划,轻企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轧路机”与“路”——数字化治理体现城市温度

“数字化时代滚滚而来,你是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轧路机’,还是成为‘那条路’?”分组讨论中,赵国昂委员抛出问题。他关注报告中的数字化转型板块,“我们需要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工厂也需要深刻的数字化转型,现在企业明显感觉到数字化人才奇缺,需要更有力度的政策引导。

“不抓紧赶上,只会被数字化时代的‘轧路机’碾压。”赵国昂委员形容。

报告指出,要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持续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章桃旭委员建议,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精准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推进数字服务服务适老服务,体现了上海城市数字化的温度和温暖。

金江波委员建议,上海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治理,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培养全面的治理能力,加强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健全数字化的工作理念;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工作与场景有效结合,构建数字化治理应用区块链,以及有效提升基层工作者的数字化治理水平。

分组讨论现场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上海要纵深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建议,加强元宇宙、智能终端、新兴在线服务等与生活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深度对接,引入全球最佳解决方案在上海落地实践。

刘新宇委员建议,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发挥市场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产业数字化效率。要打通平台功能,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提高中小企业产业数字化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与智能化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正在日益转变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叶文娣委员指出,目前上海各涉农区在推进农业数字化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她建议,要注重强化数字农业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持续促进农业产业数字赋能。

踔厉奋发正当时。委员们深具共识:今后五年,要促进“世界影响力”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风范更具魅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图片由王文娟摄)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