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赵嘉鸣: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2022年12月08日10:36 |
小字号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赵嘉鸣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自信自强”鲜明写入大会主题,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突出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着眼长远的重要战略部署。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而言,率先做到自信自强责无旁贷,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尤为重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是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族精神独立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强,才能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系统部署。一系列高瞻远瞩、坚强有力的战略举措,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下坚实基础,文化建设气象万千,全党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在国家战略大格局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到上海,就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上海提出的发展目标。多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矢志图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充分发掘上海独特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老外讲故事》《百姓话思想》等系列融媒体产品掀起传播热潮。我们持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尤其是在今年的抗疫大上海保卫战中,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中央媒体和上海媒体策划推出了大量正能量强劲的新闻报道,有效占据了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主动地位。我们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1921》、红色题材小说《千里江山图》等文艺佳作不断涌现,“演艺大世界”成为国内演出密度最高的剧场群,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成为网红新地标,文创产业积厚成势、焕发蓬勃生命力,实现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阶段性目标。十年来,上海的文化发展充分说明自信自强意义重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战胜风险挑战,成就伟大事业,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精神是强大力量支撑,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海肩负着“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重任,必须要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打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上海是我国文化重镇,红色文化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海派文化以鲜明特色卓立于世界,江南文化历经千载源远流长。这是上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和优势所在,更是动力与职责所在。上海市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努力开创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境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率先探索、形成样本、发挥示范。

一是以思想旗帜铸灵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最重要的就是高举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升思想引领力。努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园地、研究高地、传播基地,推进干部群众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干事创业、推动实践发展。提升理论创造力。始终遵循“两个结合”,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论断、重大命题、重大战略,结合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加强理论创新创造。提升话语穿透力。广泛深入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把理论观点变成生动道理、把理论话语变成群众语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抵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灵。

二是以精神品格筑根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就是要以精神品格之光点亮奋斗前行之路。壮大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的宣教作用,讲好党的光辉历史,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引导人们感悟理想之光、传承信仰之力。弘扬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深耕厚植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统筹开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促进市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彰显追求卓越的文化气象。再攀文艺高峰,打造更多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声,彰显上海格局、上海贡献、上海特色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创造日新又新。

三是以主流舆论助奋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就是要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推动正面宣传持续走强。围绕国家战略全局和上海发展大局,协同推进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生动展现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增进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推动融合发展稳步走深。深入推进上海报业集团深度融合、上海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转型,持续推动区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优化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舆论引导不断走实。把“时度效”作为基本要求,把信息发布作为关键环节,完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体系,在回应关切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四是为事业产业注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就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把打造品牌作为重要目标。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打造更高水准的文化地标集群、更高人气的文化交流舞台、更高能级的文化交易平台,使“上海文化”成为城市神韵魅力的核心标识。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融合,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把重大项目作为带动牵引。在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演艺等领域,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整合,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五是为中国精彩著华章。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就是要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上海故事。要突出引领。加强对外宣介工作,展示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上海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效。要创新叙事。集结高校智库、新闻媒体和民间力量,加强研究、创新表达、探索范式,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出更大贡献。要建好平台。建好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借助进博会等国际性节展赛事,用好“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等抓手,讲好城市故事、展现中国风采。要以文化人。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交往,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以文化人、联结民心。

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上海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要举措,承载着党中央的厚重嘱托和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知重负重、奋发进取,汇聚强大合力、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要让党的领导更有力。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强之势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要持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党的意志、党的主张贯彻工作全过程,覆盖到理论舆论、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各领域。

二是要让党的阵地更稳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面临的风险挑战尤为严峻复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切实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我们必须增强阵地意识,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制度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守住思想舆论阵地。

三是要让党的人才更勃发。我们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不断优化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注重在复杂斗争中、火热一线中、重大任务中培养选拔干部,切实锻造一支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我们要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筑新时代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大厦”,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公众号、2022年第12期《党建》杂志)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