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机构强化“逢进必扫”“逢扫必验”
上海医疗机构强化“逢进必扫”“逢扫必验”,严格防疫之时细化服务兼顾温度
筑牢院感底线,延续生命救治线
■本报记者 顾泳 黄杨子 侍佳妮
疫情防控常态化,上海持续提升场所码覆盖率,强化公共场所扫码查验、逢进必扫、逢扫必验。作为呵护人群健康的医疗机构,如何筑牢院感底线,延续生命救治线,在严格防疫之时体现关怀温度?记者近日走访数家医疗机构一探究竟。
全力呵护“最柔软人群”
作为呵护“最柔软人群”的地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疫情防控扫场所码早已形成常态,进入医院普通区域需凭绿码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进入不同区域则根据风险等级,有不同的核酸时间要求。
副院长姜桦介绍,妇产科医院作为高危公共场所,守住院感底线至关重要。每天门诊进入多少患者和家属,通过后台均能进行统计,场所码带有基础信息,每天都要实时比对国内风险地区,第一时间排查出风险人群。
记者来到住院部,这里需要48小时内两次核酸阴性证明(须一次间隔24小时),人流明显少了一些,通道中特意列出“孕妇专用通道”尽可能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便利。“住院人员最后一次核酸我们建议就在本院做,这样信息系统可以实时查阅,避免再取纸质报告,减少孕产妇等在医疗机构间往返的频次,以此降低流动带来的感染风险。”姜桦说。
红房子医院同时准备应急预案,如扫出红码立刻进入隔离区域开展治疗,同步进行流调,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此外,院方还专门开辟了物理隔离的手术室、病床区,以备紧急时刻接收阳性患者所需。
增加安保确保有序扫码
“请扫描一下场所码!”23日上午9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入口处,安保人员郑成浩正提醒每位入院就诊的患者扫描场所码。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出绿码,以及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结果后,他挥挥手示意患者有序向前。“师傅,我没带手机。”“医保卡或者身份证带来吗?”“带了。”“到前面闸机那里刷一下卡,验证身份。”
仁济医院后勤保障处处长石蔚人介绍:为了落实就诊患者进入诊区扫描场所码“应扫尽扫”的要求,目前已加派安保人员在门急诊大楼以及院区各个大楼入口处指引督导。同时,为了确保患者扫码入院,仁济医院在门诊入口的蛇形“铁马”处每隔2米左右张贴一张扫描场所码告示。“如果扫码后出现黄码,且非急诊就医人员,将由安保人员引导其至指定区域询问近期行程及核酸检测情况;如果是急诊患者,我们会先要求其进行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呈阴性的话,先进行急诊救治。如果出现红码,我们会安排专人将其送至发热门诊观察检测。”石蔚人表示,通过这些措施,将入院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站在患者角度细化服务
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附近,只见人流络绎不绝。十院共有5个入口,分别为门诊、急诊、发热门诊、住院部和口腔科。其中门诊人流量最大,门诊楼前的栏杆上贴着大大小小近20张场所码,大喇叭循环播放:“进入门诊请扫场所码,发热请至发热门诊。”
如果是自驾入院的患者,则需要在上海停车App上提前预约停车,在预约环节就已经填报信息,保安只要扫描车主展示的预约码,后台即可获得相关信息。若进入产科等脆弱人群聚集或呼吸科、五官科等患者需要摘下口罩的科室,还要再次扫场所码,确保患者在院内动线清晰。
十院门急诊办公室护士长金逸介绍,与疫情前相比,十院门诊量恢复了八九成,每天约有9000名患者,加上陪护家属,人流量肯定过万。“在这样巨大的人流压力下,我们的理念是既要严格防疫,也要人性化管理。”
她举例说,十院各入口均张贴多张大小不一的场所码,大的适合较远距离扫码,小的场所码巴掌大,适合将手机贴近扫码,方便不同习惯的患者。门急诊办也与后勤保障处联合培训保安,让他们尽量站在患者角度解释场所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最大范围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