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临河居住四十年,他见证了苏州河从墨汁变玉带

2022年10月21日09:18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有种自豪叫“我住河景房”:临河四十年,他见证苏州河从墨汁变玉带

今年76岁的赵凯,住在位于苏州河北岸、河南路桥东北侧的河滨大楼九楼。这里距离外白渡桥不到1公里。每天早晨起床,他都有一套特别的“仪式”:先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眺望不远处的黄浦江和外滩。

“我们不是常说大上海嘛,从窗口看一看这开阔的景致,心情也会特别舒畅。”每每此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住的可是临河的景观房。”

赵凯在这里住了40多年,如今百看不厌的苏州河,在他刚搬入河滨大楼时,一度是他避而不谈的话题。

“这下套牢了”

赵凯退休前是上海中学的语文教师。上世纪70年代末期,单位福利分房的机会摆到了他面前:可以用老房子置换一套位于河滨大楼九楼的独立公寓。

当时才30岁出头的赵凯觉得,自己是被幸运女神眷顾了。

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的河滨大楼,是上海最早的苏州河水景住宅,里面的硬件设施在当时十分优越,不仅有电梯、独立厨卫,而且使用煤气,有抽水马桶。

河滨大楼外景

更让赵凯惊喜的是,自己分到的那套房子刚好位于大楼拐角处,站在圆弧形的阳台上向东望去,就能看到苏州河流经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

1979年,赵凯和家人搬入这栋在当时的上海滩可谓凤毛麟角的高层公寓,“我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开玩笑说,我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赵凯窗口的风景

但正是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也让这套房子同时有了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缺点:紧邻当时黑臭的苏州河。

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苏州河两岸自1890年起便建造了各种码头与工厂。污染严重时,上海曾经每天有4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提起那时的苏州河,赵凯至今都会习惯性地皱起眉头,“我从九楼阳台看下去,河水就是黑色的,像墨汁一样。”

遭到严重污染的河水还散发出熏人的臭味,周围行人路过时,往往都捂着鼻子快步走开。哪怕在最闷热的天气,赵凯家的窗户都关得严丝合缝。另一个让他关窗的原因,是苏州河上的噪音。那时苏州河承担着大量的内河航运,船只频繁进出岸边的码头、仓库,“晚上如果开着窗,电视声音一点都听不见。”

迁入河滨大楼后,常有亲朋好友向赵凯询问新居住得怎样,他从来报喜不报忧,不谈苏州河,“就像买股票一样,赚钱的到处说,套牢我不讲的。”彼时的赵凯还不知道,在往后的岁月里,这只套住他的“股票”竟一路涨上去了。

“墨汁”变绿水

1996年,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立志彻底消除苏州河长久以来的黑臭问题。赵凯从报纸上看到新闻,心中暗喜:总算盼到了。

在此后的十余年内,上海共投入140多亿元,分三期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998年至2002年是第一期工程,主要涉及支流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环卫码头搬迁、水面保洁、防汛墙改造等,消除了苏州河干流的黑臭以及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黑带;2003年至2005年为二期工程,主要是进一步改善了苏州河和两岸支流的水质,并建设环境绿化,提升了两岸面貌;2006年至2011年是第三期工程,实现了苏州河下游水质与黄浦江水质的同步改善,苏州河支流水质与干流水质的同步改善。

2003年,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正式竣工。苏州河水质达到国家景观用水(五类水)标准。

每天与苏州河为伴的赵凯一点一滴感受着它的变化。先是每天上下班路过的新闸路粪码头不见了,随后河流上曾经来来往往的垃圾船也消失了。苏州河的整治在2012年初步告捷,河水恢复应有的碧色,河中发现45种鱼类,生态得以恢复。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后,水鸟在河畔休憩、飞翔。

赵凯从2009年开始,担任河滨大楼的业委会副主任。苏州河两岸环境改造时,相关部门曾来征询居民意见,当时他作为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人行通道贴近河边,让行人能够看到苏州河。

赵凯说,河滨大楼里的事,很多时候业委会自己就解决了,唯独家门口这方公共空间,有钱也办不成,必须由政府出面。但政府能做到什么程度,他心中当时也打了个问号。“后来整体面貌弄到这么漂亮,我们是完完全全没有想到的。”

成为“后花园”

2017年12月,对照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要求,上海市政府发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整治范围再度扩大,西自江苏省界,东至黄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涉及12个区共855平方公里。

2019年7月,上海市成立“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统筹黄浦江、苏州河等重要城市空间和生态廊道建设,标志着滨水空间再度升级,转向多元复合的生活岸线。截至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两侧42公里岸线已经实现基本贯通。

贯通后的苏州河

各区也因地制宜,在苏州河两岸着力构建“一区一亮点”。比如虹口段搭起江河景观平台,黄浦段装饰海派博览风情带,普陀段突出生活亲水岸线和活力空间示范区,静安段则将上海总商会、四行仓库等历史遗址打造成新地标。

2021年9月23日,苏州河长宁段华政校园滨河步道“一带十景”全线开放

“以前是有绿,现在是有景了。”赵凯观察到,哪怕是自己家楼下一个小小的临河花园,也有许多充满细节的设计:“里面有曲径通幽的地方,还多了供人们休息的座位,花草绿植也有层次感。”

尤其在夜幕降临之后,两岸灯光与倒影相映成趣,勾勒出苏州河蜿蜒的曲线,似一条玉带在城市里穿梭。河水静静流淌,路人徐徐而行,外滩的钟声在每个整点敲响,飘进赵凯的窗口。

夜晚,灯光将河滨点亮

现在的赵凯,每晚7点左右下楼,沿着苏州河畔步道散步。想要感受大都市的繁华,他就往东朝外滩走,看熙熙攘攘的游客在这个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地点开开心心、蹦蹦跳跳地拍照留念;想要安静一些,他就往西向住宅区走,一路上都是和他一样平凡却又真实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或吹着晚风,或聊着闲天,但正是这一个个稀松平常的画面连成了这座城市最安逸温馨的画卷。

2021年春季苏州河畔

经常走着走着,赵凯就在河边碰到楼上楼下的邻居。如今的苏州河畔,没有一个傍晚是不热闹的。这条曾经让人不得不掩鼻而过的黑臭河道已经真真正正地成为老百姓愿意亲近的“后花园”。

伴随着苏州河环境的整体升级,赵凯居住的河滨大楼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周围不少房产中介也经常来询问赵凯这套房子卖不卖。但赵凯心里早就有了计划,这套房子要留给儿子,“因为这个景观,可遇不可求。”

专家点评

共建共享宜业宜居家园 提升市民参与感获得感

曾经黑如墨色、臭气熏天的苏州河,经过20多年治理,如今已是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让住在附近的赵老先生感慨“家是临河景观房”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美好生活不再是单一的物质满足,市民对进一步提升生活环境诉求日益迫切,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利益,合理安排城市空间,走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让生活在此的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提升“城市主人”的参与感、成就感。就如上海这些年积极采纳市民关于苏州河整治的意见、建议那样,在城市发展中要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市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还需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超大城市的建设、治理是一篇宏大文章,而上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路径。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訾阳)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